許劍虹觀點:瓦魯班戰役勝利80周年─兼記裝甲兵殲敵戰術重啓

2024-03-03 07:20

? 人氣

這張國軍裝甲兵在印度受訓的畫面,呈現出美國龐大的工業能力,也是國軍能在瓦魯班戰役中取勝的關鍵原因。(作者取自美國國家檔案館)

這張國軍裝甲兵在印度受訓的畫面,呈現出美國龐大的工業能力,也是國軍能在瓦魯班戰役中取勝的關鍵原因。(作者取自美國國家檔案館)

每年3月3日是中華民國陸軍的裝甲兵節,紀念中美第1臨時戰車群第1營在緬甸瓦魯班(Walawbum)擊敗日本陸軍第18師團的日子。如果再把配合裝甲兵作戰的陸軍新22師和新38師步兵將士的功勞算進去,此為陸軍弟兄抗戰末期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而且還是在國門外取得的勝利,對民心士氣有極大幫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此國民政府將3月3日訂為裝甲兵節,後來雖然經歷了大陸撤退,但無論是來台灣的參戰老兵還是現役裝甲兵弟兄,無一不為擊敗日軍第18師團的勝利感到驕傲。當然如果從同時代歐洲戰場的角度來看,瓦魯班戰役的規模實在是稱不上大,國軍的主力為只有14.7噸的M3A3史都華輕戰車,日軍使用的九七式中戰車雖然有15.8噸,但還是遠遠不及德國57噸起跳的虎I重戰車。

無論是從西歐還是東歐戰場的角度來看,瓦魯班戰役都是一場十分袖珍型的小規模裝甲兵作戰,但如果我們把時空拉回到美國參戰前,甚至於1944年當下的中國戰場,那卻可能是中日兩國之間最機械化或者現代化的一場戰役。不要說當時的國軍了,就連日軍在打現代化戰爭方面也只達歐洲各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水準。

想要在中國乃至於整個東亞複製類似突出步、科隆或者魯爾那樣大規模的裝甲作戰根本上就沒有可能,更何況有史上最大機械化戰爭之稱的庫斯克戰役。日軍往往能以被稱呼為「豆戰車」的九四式輕型裝甲車就把中國軍隊打得落花流水,也難怪等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哪怕是派出更大的九五式輕戰車或者九七式中戰車都無法對抗美軍的M4雪曼。

而在瓦魯班戰場上,日軍頭一次遭受到由中國人駕駛的M3A3擊敗,第18師團雖然沒有如後來我們所認為的那樣被當場全殲,但是其關防還是為裝甲兵所擄獲,並且被陳列在台灣的軍史館內。瓦魯班戰役不只大挫第18師團的顏面,還為國軍接下來在密支那戰役中取得的勝利打下基礎,具有非同反響的戰略意義。

瓦魯班戰役是中美兩國共同取得的成果,美國陸軍目前正在複刻國軍的M3A3戰車,呈現這段中美兩國合作的歷史。(作者提供)
瓦魯班戰役是中美兩國共同取得的成果,美國陸軍目前正在複刻國軍的M3A3戰車,呈現這段中美兩國合作的歷史。(作者提供)

中美聯合的典範

過去提及二戰時的中美聯合,筆者談的都是以中美空軍混合團(Chinese American Composite Wing)為代表的空軍合作,較少提及裝甲兵方面的合作。主要原因在於裝甲兵在緬北戰場上的表現雖然是一路順利,但是因為日軍在緬甸沒有部署戰車師團,僅有搜索聯隊裝備少許九七式戰車,連一場像樣的戰車對戰車作戰都沒發生過,很難引起軍事迷的興趣。

再加上美軍受限於駝峰空運的限制,可經由空中運入一架又一架的P-40或者P-51戰機,卻沒辦法運入哪怕是一輛的M3A3或者M4A4戰車。裝甲兵無法如空軍那般,在國內戰場上有顯著的表現,既無法激勵國人士氣,也無法扭轉陸軍面對日軍「一號作戰」攻勢時的劣勢,因此除了裝甲兵之外,多數國內的研究者沒有給予瓦魯班戰役應有的重視。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