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金門快艇與戰略清晰─臺灣應該重構負責任的金門政策

2024-02-26 06:00

? 人氣

海巡特勤隊員查緝越界作業的中國漁船。(資料照∕海巡署提供)

海巡特勤隊員查緝越界作業的中國漁船。(資料照∕海巡署提供)

在「灰色地帶戰略」的整體框架下,中國藉口14日的漁船翻覆,操弄法律戰和海警執法,劍指美國的戰略模糊。事件揭露後,部分論者主張,中國基於美中緩和的大方針,並不會針對該事件過分行動。也有輿論認為,這次事件是中國針對賴清德當選的膝跳反應,代表中國正逐漸升高對臺壓力。也有輿論質疑,泛綠陣營平時對中國強硬,但關鍵時候卻退退縮縮,不敢同樣強硬回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目前狀況而言,中臺之間自然不會演變至戰爭,但中國已經有意識提高臺灣管轄金門的執法壓力,很顯然輿論有必要未雨綢繆,討論是否重新評估臺灣與金門的關係。

中國刻意選擇敏感時機挑起事端

去年今日,金門立委陳玉珍便曾經主張,比起只發生在臺澎的二二八,金門人更應該過八二三,引發當時朝野熱議。對此泛綠陣營的溫和派則只有冷處理,表示將來分裂公民認同的言論會越來越多。目前沒有證據指出漁船翻覆為中國刻意策畫,但是中國方面很顯然妥善運用這個新年禮物。2月14日除為大年初五,同時也是二二八紀念日的前兩週,確實是中國操作臺灣認同問題的好時機。

為何是金門而非其他地方,則與金門在「臺灣認同」中的尷尬處境有關。世界各國對於臺灣文化的關注通常並不高。當臺灣發展本土研究時,外國學者甚至語帶嘲諷表示「臺灣研究越來越無聊」。這也使臺灣研究過往在國外相對不興盛,目前也是四面楚歌。但是對於金門則有不同於本島的關注。例如哈佛東亞系學者宋怡民便曾在2008年撰寫『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該書譯本2016年出版,作者來臺打書時筆者前去聽講,作者還自嘲銷量比英語原版好。2017年,東京大學教授川島真在岩波新書『中國的邊疆(暫譯)』中,也特別騰出篇幅,介紹金門作為「中華(文化)圈內的邊疆」。

這種關注並不只是個別學者的興趣。例如用日語搜尋臺灣各地時,通常只會出現很膚淺的觀光景點推薦。唯獨金門則會出現各種「深度旅遊報導」:其實這也沒什麼好意外,除蔣介石的「豐功偉業」,金門是唯一可以提醒外國人,臺灣曾經是冷戰時期「自由中國」的少數歷史景點。面對對於臺灣歷史文化缺乏深度理解的日本國民,可能只剩金門歷史還能在亞洲史層面產生點共鳴。

金馬兩地阻撓華府對臺戰略清晰

認同時常並非單獨成立的現象,背後更涉及政治利益與國際政治的角力,最直接的問題在於戰略模糊與戰略清晰的討論。即使金門認同者強調八二三時金門人的貢獻,真實情況是:蔣介石為延續中國法統,將大量防守臺灣的軍力部屬在「福建省的金門」,用以威脅美國人不得放棄金門。美國人為避免防守臺灣的軍力發生真空,只能動用軍事資源拯救金門。結果而言,防守金門是守住中國法統根據,卻拖延臺灣本土化進程,進而拖延臺灣民主化。

伴隨兩岸關係變化,金門在美中臺的三角關係中,產生新的意義。金門在戒嚴時期有作為反攻跳板的象徵意義,但是隨著臺灣本土化上升,多數臺灣人甚至對於防守金門的意願也產生動搖。這也導致年輕世代金門人對於臺灣「放棄金門」的擔憂散見報章媒體。然而,金門雖然早就失去戰略意義,更失去反攻象徵意義,仍然保有維持「中華民國福建省」的意義。不同於早期中國拿金門玩解放臺灣模擬戰,現在中國反而希望維持金門與馬祖於中華民國框架內,進而影響臺灣政治。最直接的象徵就是金門與馬祖的兩席立委:如果按照人口比例,金馬人口相加連一席都沒有,但是基於對國民黨的妥協,美其名為平衡離島發展,硬是在立委席次減半時仍維持兩席給金馬立委。

對於基進獨派而言,看到這種情形自然認為,放棄金門才能加速推動臺灣國。但是實則不能這麼運作,關鍵在於「維持現狀」的壓力,以及與其他離島的連帶關係。2017年時代力量便在修公投法時,提及國號跟領土變更納入公投。該次難得藍綠皆有共識,直接封殺時代力量的提案。即使民間印象中統獨攻防是藍綠攻防的一環,民進黨對於臺灣獨立,仍是偏向「利用」而非「推動」的立場。民進黨第二次作為執政黨很快意識到,維持現狀本質源自於美國的壓力,但是又捨不得不利用統獨議題封殺在野意見,只能一邊動員臺灣意識的輿論,一邊在法理層面複製國民黨的維持現狀路線,之後把責任都歸咎於國民黨(最近追加民眾黨)。因此,基於不更動「維持現狀」的假象,即使泛綠陣營永遠會少兩席立委,還是不能把金馬踢出臺灣政治。

過往臺灣方面掌握海峽的海空優勢,所以可以將大量陸軍送往金門。惟今日臺灣若故技重施,可能我們的人只會有去無回,故華府自然不用擔心八二三的窘境會重新上演。但是中國的海空優勢創造的新問題,在於美國對臺轉為「戰略清晰」時的適用範圍。美國基於維持第一島鏈,雖然願意盡可能保衛軍事價值高的臺灣本島,卻不必然願意防守臺灣的離島,包含我國最有軍事與經濟價值的太平島。在戰略模糊的前提,美國得以在中國進攻離島時模糊表態:臺灣就算被迫選擇棄守,法理層面責任不在美國。但若轉為戰略清晰,中國將會透過對離島的攻擊,挑戰美國的對臺防衛承諾,進而動搖臺灣人對於美國保臺的信心。畢竟華府真心不願為缺乏島鏈戰略價值的小島,被迫捲入對中國的戰爭。

順帶一題,坐擁第六大專屬經濟海域的日本,其離島同樣也受美日安保條約保障。如果臺灣的離島是在戰略清晰的情況下被美國放棄,日本乃至韓國的輿論,都會質疑美國保障的可信度,最嚴重會直接造成東北亞核擴散。也因此,美國要求「維持現狀」的同時,也等同利用金門與馬祖的存在,迴避戰略清晰的要求:這樣既避免動搖在西太平洋的威信,又能牽制臺灣內部的臺灣意識,可謂一舉數得。

臺灣應該重構負責任的金門政策

疫情時期曾經有輿論,認為中國會趁機攻打東沙島。實則從前述分析來看,中國突襲東沙島的可能性根本不大,因為反而會刺激基進獨派聲勢,認為維持現狀不能維持和平,進而鼓動放棄金馬的討論:如同陳玉珍委員的發言顯示,金馬兩地認為其並非屬於臺灣的聲浪並不小;屆時基進獨派只要順水推舟,臺灣人就會為不要上戰場,毫不遲疑地放棄金門與馬祖,順勢讓法理臺獨得到完成。

金馬對於臺灣的地位,並不如滿蒙回藏等地之於中華民國,也不如澎湖有與台灣的歷史連帶。中華民國基於國防與經濟因素,主張對滿蒙回藏的法理支配;後來被中華人民共和國運用,並在國際容忍下,完成國府從未辦到的直接控制。然而對於臺灣,金馬兩地並無國防與經濟價值,反而在過去拖累臺灣民主化、在當下分化臺灣認識、在未來阻撓臺灣爭取戰略清晰。維持金馬在臺灣政治框架的原因,本質仍為臺灣針對國際現狀的妥協,而不是臺灣人有義務維持金門跟馬祖在臺灣內部。

就此而言,這次泛綠陣營的謹慎雖然帶有美國的壓力,卻是正確的處理方針。金門馬祖的居民,不能總是平時都喊兩岸一家親,鼓勵自家立委發表撕裂臺灣社會的輿論,等到被中國海警包圍,才慌張要求臺灣人強勢對應。如同臺灣社會在降低海峽軍事衝突風險上扮演負責任的民主國家,金門和馬祖也要對臺灣民主展現負責任的態度。否則筆者很難想像,為何臺灣社會得對於引狼入室的金門和馬祖,在安全保障層面予取予求?

*作者為東京大學法學碩士,亞洲政治外交史專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