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紅海危機看中美差距與供應鏈問題

2024-01-31 06:20

? 人氣

紅海危機影響全球供應鏈,圖為英軍在紅海發射飛彈攻擊葉門叛軍「胡塞武裝」。(資料照片,美聯社)

紅海危機影響全球供應鏈,圖為英軍在紅海發射飛彈攻擊葉門叛軍「胡塞武裝」。(資料照片,美聯社)

「紅海危機」至今未解,上周英美再次出兵空襲中東地區的葉門胡塞叛軍;但從紅海危機中,可看出全球供應鏈的問題與韌性、及中美競爭下中國與美國霸權的差距。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貨運成本大增,交貨延誤、供應鏈大亂導致工廠停工

「紅海危機」算是去年爆發的中東危機中的一環,巴勒斯坦哈馬斯攻擊以色列,引來以色列入侵加薩走廊,葉門反政府武裝組織胡塞(青年運動武裝)出於支持哈馬斯,去年10月起開始多次攻擊以色列和穿越紅海的商船而引發這次的紅海危機。

先談對全球供應鏈的衝擊。蘇伊士運河連接歐亞,是全球最重要的通道,每年通過近2萬艘船隻、占全球貿易量的12%左右,從歐洲地中海南下通過運河後就到紅海,再出亞丁灣到印度洋往亞洲。當航行紅海有被武裝攻擊的風險大增時,航運業者只能儘量趨吉避凶,改從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繞到印度洋,航程一口氣增加5000公里、天數多10天以上,依照聯合國的統計,近2個月蘇伊士運河就少了4成多的運量。

當然,其具體影響就是:貨運成本大增,交貨延誤,衝擊全球貿易,更直接的影響就是供應鏈大亂、零組件運送不及導致工廠停工。德國從化工廠到汽車廠都因亞洲的供應鏈銜接問題而停工,德國特斯拉甚至直接宣布從1月29日到2月11日,將暫停柏林廠多數汽車生產,原因就是紅海危機迫使船運路線調整,導致零組件供應短缺。

降價供應鏈風險的回歸本土、近岸外包、友岸外包

這顯示雖然經過中美貿易戰、疫情等事件,許多國家想降低供應鏈風險,從最極端的「回歸本土」到「近岸外包」再到「友岸外包」,各種想法與策略不少,日本、美國政府都曾大聲呼籲製造業(產業)回歸、甚至以資金補貼廠房移回本土的廠商,但效果顯然不彰。

歐美國家提出的降低供應鏈風險的考量至少有2個,一個是避免因過於依賴而受「不友好國家」的經濟威脅─這點無疑是指世界工廠的中國,友岸外包就是因應策略。另一個是避免供應鏈過長而出問題、難以掌控,近岸外包算是因應策略。

從紅海危機讓德國幾個產業斷鏈甚至停工來看,供應鏈過長、依賴亞洲等問題仍存在,而且從各國生產的比較利益與現實面看,未來改進的空間極小甚至近無。在製造生產方面,歐洲國家要找合適的「近岸外包」誠屬不易。

不過,拉長一點時間看,這些未必就是問題,經濟、產業、供應鏈都有改變、調適與因應能力,這就是韌性;即使紅海危機持續,那些受影響的生產活動在短暫中斷後還是能展開─雖然要付出成本上揚的代價。

美國霸權為全球提供的公共財

另一個有趣的問題是:身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國,中國貿易受紅海危機的影響必然不小,為何出兵打擊胡塞的是美國?這裡面就可看到「美國霸權」的支撐與力量,及中美之間的差距。

雖然「美帝」的霸權讓許多國家不以為然、批判指責不斷,但不能否認其對世界有的正面貢獻,最重要的是:提供全球需要的「公共財」。這些公共財涵蓋非常廣泛,從國際金融貿易離不開的美元、到訂定各種國際規則、建立與運作各種國際組織(聯合國、世衛、世貿、IMF、世銀……),讓這個世界無論有感或無感,其實是離不開美帝的掌控與影響。

而以軍事武力維持全球貿易的暢通,也是美國提供的公共財之一,這個角色與19世紀全盛時期的大英帝國類似,英國與美國都是所謂的海權國家,當年英國一直維持著全球最龐大的海軍,在全球各地維護與爭取英國的貿易利益(如當年英國對中國發動的鴉片戰爭等),同時也「順便」維持全球的航行安全與貿易暢通。20世紀、特別是二戰後,美國等於取代英國成為全球貿易航運安全與暢通的保護者。

中國仍無法取代美國提供公共財的能力

而且,在這件事情上,中國幾乎毫無角色與能力。中國是傳統的陸權國家,到上世紀90年代後軍隊啟動現代化,海軍的發展雖然可說急起直追,但發展「藍水海軍」(指具遠洋航行與征戰能力的海軍)只有十多年,遠洋投射能力遠遠不如美國。美國在全球超過100個國家、佈建700多個軍事基地,是唯一「能在全球範圍內投射多個作戰單位」的國家,因此當仁不讓的是唯一能提供保護「全球貿易航運安全與暢通」公共財的國家。

雖然中美競爭激烈、中國經濟量體與美國更接近、軍事武力提升、綜合國力上揚,隱然有挑戰美國之勢,但由紅海危機單看提供「全球公共財」的能力,美國仍是一騎絕塵、其它國家無法相比。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