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中華民國的Masters of the Air

2024-01-28 07:20

? 人氣

中美空軍混合團第1轟炸機大隊的故事就是中華民國的Masters of the Air。(圖:作者提供)

中美空軍混合團第1轟炸機大隊的故事就是中華民國的Masters of the Air。(圖:作者提供)

由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與湯姆·漢克斯(Tom Hanks)主導的二戰影集《空戰群英》(Masters of the Air),已經於本周五在蘋果串流平台上映了。這部影集的片頭音樂,又把筆者還有無數軍事迷的記憶拉回到2001年觀看《諾曼第大空降》(Band of Brothers)以及2009年觀看《太平洋戰爭》(The Pacific)的熱血時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空戰群英》與《諾曼第大空降》都是以二戰的西歐戰場為背景,差別在於前者的主角為美國陸軍第8航空軍麾下的第100轟炸機大隊,後者的主角為美國陸軍第101空降師E連。一部聚焦於空中作戰,另外一部則聚焦於地面作戰,從兩種不同的視角向打擊納粹德國的美國「最偉大世代」(Greatest Generation)致敬。

外號「血腥一百」(Bloody Hundredth)的第100轟炸機大隊,在二戰時的知名度上絲毫不輸給外號「呼嘯群鷹」(Screaming Eagles)的第101空降師。而且兩個作戰單位的編制,至今也還存在於美國空軍與美國陸軍之中。那麼為什麼叫「血腥一百」呢?主要是第100轟炸機大隊在對德國作戰時損失最為慘重,22個月的作戰中共折損177架B-17轟炸機和732名機組人員。

從1943年6月25日到1945年4月20日,第100轟炸機大隊共執行8,630次任務,其中最卓越的一次任務發生於1943年8月17日,他們因為攻擊德國空軍在雷根斯堡(Regensburg)的生產線而獲得美國總統表揚。他們常常在執行某些任務的時候毫無損失,結果在下一趟任務的時候就損失整個大隊將近一半的兵力。

第100轟炸機大隊的B-17轟炸機垂直尾上有個D字,幾乎成了吸引德國Me 109或者Fw 190前往射擊的標靶,使他們承受了比其他美軍轟炸機單位更大的耗損。而當我們觀看《空戰群英》的同時,其實不要忘了在同一時期的中國戰場,也有一批中華民國空軍的轟炸機飛行員在英勇的與日軍作戰,他們是中美空軍混合團(Chinese American Composite Wing)的第1轟炸機大隊。

最後一位「紙片轟炸」見證者陳光斗的身分證。(圖:常成教授提供)
最後一位「紙片轟炸」見證者陳光斗的身分證。(圖:常成教授提供)

ROC的空戰群英

關於二戰時的中華民國空軍有許多傳奇故事,但是從第4大隊高志航首創「八一四空戰」勝利的紀錄開始,這些故事幾乎都是以戰鬥機飛行員為主角。唯一的例外,就是1938年5月19日的「紙片轟炸」任務,當日空軍第14隊以兩架馬丁(Martin)139WC轟炸機飛往日本九州上空投下傳單200萬份,為中華民國空軍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對日本本土發動的空襲行動。

「紙片轟炸」歷史的最後見證人陳光斗中將,已經於2018年10月31日在洛杉磯逝世。不過「紙片轟炸」並非中華民國空軍轟炸機大隊在二戰時唯一的英勇事蹟,只是對尚未進入近代化工業國家之林的中華民國而言,養轟炸機遠比養戰鬥機還要困難。再加上零式戰鬥機出現以後,日本海軍航空隊可直接飛入中國內地攻擊空軍各大飛行基地。

以蘇聯製SB-2為轟炸主力的中華民國空軍,從保存實力的角度出發將這批飛機撤往西北大後方,完全陷入被動的狀態,不可能主動出擊淪陷區。要等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陸軍第14航空軍在中國戰場成立之後,中華民國空軍才有了以美製轟炸機為主力重建轟炸機部隊的契機。第1轟炸機大隊被納入了第中美空軍混合團的編制下,投入到亞洲大陸戰場的對日作戰任務之中。

可是仔細閱讀中美空軍混合團的歷史,不難發現大家還是把焦點集中在第3與第5兩支戰鬥機大隊之上,第1轟炸機大隊得到的關注度最少。這主要還是受到航空燃料無法經由駝峰航線大規模運入中國戰場所導致。戰鬥機的燃料消耗量永遠比轟炸機低,這讓陳納德(Claire L. Chennault)將軍更傾向於以戰鬥機來執行對日作戰任務。

以第14航空軍的規模而論,無論是裝備B-24的第308轟炸機大隊、B-25的第341轟炸機大隊還是中美空軍混合團第1轟炸機大隊,一次任務所能派出最多就是16架次。反觀歐洲戰場的第8航空軍動輒就能調動上百架的B-17或者B-24轟炸機,甚至還在1945年3月2日動員42個轟炸機大隊對柏林執行了一次千機大編隊的空襲行動,這是同時期的中國戰場所難以想像的。

執行黃河鐵橋炸射任務的第1轟炸機大隊B-25轟炸機。(圖:作者提供)
執行黃河鐵橋炸射任務的第1轟炸機大隊B-25轟炸機。(圖:作者提供)

第1轟炸機大隊

可儘管如此,第14航空軍還是在陳納德將軍指揮下努力為中華民國重建包括轟炸機大隊在內的空軍戰力。中華民國空軍下轄三支轟炸機大隊,當中第1轟炸機大隊與第2轟炸機大隊裝備雙引擎的B-25中型轟炸機,第8轟炸機大隊裝備四引擎的B-24重型轟炸機。所有駕駛B-25和B-24的中國飛行員,都被派往美國接受專業的飛行訓練。

B-24是第8航空軍司令杜立德(James H. Doolittle)將軍為中華民國空軍爭取到的重型轟炸機,原來他在1942年4月18日領導16架B-25轟炸機實施美國對日本本土的第一次空襲後,曾經迫降於中國戰場並得到國民政府的營救。為了報答這個恩情,杜立德決心協助蔣委員長將中華民國空軍的重轟炸機大隊建立起來。

中華民國將在二戰結束後,與美國共同維護亞太秩序,第8轟炸機大隊將在這當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從中國戰場後勤補給,還有在美國的國軍機組人員尚需時間完成駕駛B-24M轟炸機的情況來看,美軍沒有辦法在日本投降以前將第8轟炸機大隊投入實戰。因此真正在抗戰末期參戰的,只有第1轟炸機大隊和第2轟炸機大隊。

被納入中美空軍混合團的第1轟炸機大隊,從1943年11月起在第14航空軍指揮下參與了一年又九個月的作戰任務,是戰爭末期累積實戰經驗最為豐富的中華民國轟炸機作戰單位。第2轟炸機大隊的指揮權則保留在中華民國航空委員會手中,但因為接收B-25轟炸機的時間比較晚,僅參加了最後八個月的對日作戰。

經由駝峰航線以及中印公路運入中國的航空燃料,自然會優先提供給第1轟炸機大隊等美軍指揮的飛行部隊,使第2轟炸機大隊實際作戰的次數遠不如第1轟炸機大隊,當然也就更不如1942年起就在中國參戰的美軍第341轟炸機大隊第11中隊了。所以如果要拍中華民國的Masters of the Air,主角當然必須要是第1轟炸機大隊了。

都凱牧將軍年輕時的照片,十分帥氣。(圖:作者提供)
都凱牧將軍年輕時的照片,十分帥氣。(圖:作者提供)

從台灣一路炸到滇緬

第1轟炸機大隊下轄第1、第2、第3以及第4中隊,從番號的情形可輕易看出第1大隊在成立之初被國民政府視為空戰主力。不過因為國民政府不具備維持轟炸機的能力,最終空軍主力的地位還是被第4驅逐大隊取代。哪怕後來中美空軍混合團成立了,大家關注的也是以戰鬥機為主力的第3還有第5大隊,而非以B-25為主力的第1大隊。

儘管如此,第1轟炸機大隊在二戰末期仍有精彩的表現。首先完成戰力的第2轟炸機中隊,參加了1943年11月25日對新竹的空襲行動,為參與該次作戰任務的單位中,唯一隸屬中華民國空軍者。第2轟炸機中隊的B-25,可能也是史上第一批漆著青天白日徽出現在台灣空域的飛機,在中華民國空軍史上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中國戰場疆域遼闊,所以第1大隊轄下的四個中隊沒有被部署到一起,而是分散到不同的區域支援第14航空軍的其他單位。甚至於在滇緬戰場上,也能看到第1轟炸機大隊第3中隊漆著青天白日徽的B-25轟炸機,為反攻密支那的駐印軍將士提供空中支援。空軍官校第15期畢業的都凱牧將軍,就在印度莫拉(Moran)機場待了半年的時間,專門打擊緬甸戰場上的日軍。

有趣的是,印度並不屬於第14航空軍的作戰範圍,而是由第10航空軍所負責管轄。與第3轟炸機中隊一起駐防在莫拉機場的美軍第12轟炸機大隊第83中隊,雖然同樣是以B-25為主力,卻對第1轟炸機大隊第3中隊的中國機組人員懷抱種族偏見,雙方關係十分緊張。為此第3中隊美籍中隊長康納德(Chester M. Conrad)少校拒不退讓,力挺中國機組人員的參戰權力。

幸運的是,當時第10航空軍司令官戴維斯(Howard Davidson)將軍曾經負責中美空軍混合團的訓練工作,對中國飛行員有深厚的感情。在發現第83中隊的中隊長有種族偏見後,他下令將該中隊調離莫拉基地,將支援新1軍反攻密支那的空中支援任務完全交給了第3中隊,並由第80戰鬥機大隊第90中隊的P-40負責護航任務,成為戰時中美合作的另外一段佳話。

何永道與「悟空中隊」的隊徽合影。(圖:作者提供)
何永道與「悟空中隊」的隊徽合影。(圖:作者提供)

被遺忘的「悟空中隊」

每一支第1轟炸機大隊麾下的中隊,都有動人的故事。不過筆者認為最值得大書特書的,還是不久前過世的何永道中尉待過的第1轟炸機中隊,外號「悟空中隊」。截至目前為止,筆者接觸最多的第1轟炸機大隊老兵也是來自第1中隊,其中包括1944年9月到1945年5月擔任「悟空中隊」美籍中隊長的哈迪奇(Raymond Hodges)少校。

雖然筆者沒有面對面訪談過哈迪奇少校,卻還是透過E-mail與他進行過交流,透過美軍飛行員的視角瞭解二戰末期的中國戰場。而何永道從美國結束飛行訓練,回到中國分發到第1中隊的時候,哈迪奇少校還是他的中隊長。何永道在回憶錄中表示哈迪奇少校個性非常外向,這與筆者過去在美國讀大學時與哈迪奇交流的經驗確實相當吻合。

另外一位筆者訪問過的第1中隊老兵,是B-25J轟炸機的機槍手羅德隆上校,他加入第1中隊的時間比何永道早,共執行12趟任務。1945年1月返國的何永道,則只飛過八趟作戰任務,以炸射河南以及湖北日軍兵營及交通線為主要任務。兩位前輩一位住新竹,另外一位駐新加坡,但是都提起抗戰末期日軍防空火力給「悟空中隊」造成的傷害。

與被德國空軍戰鬥機當標靶打得「血腥一百」不同,第1轟炸機大隊沒有一架B-25是被日軍戰鬥機所擊落,可是卻有不少人在轟炸黃河鐵橋時犧牲。由於黃河鐵橋炸射任務主要是第2中隊負責,為此羅德隆對於自己能被調到傷亡率較少的第1中隊感到十分慶幸。可即便如此,「悟空中隊」仍遭遇到相當程度的戰損。

例如1945年6月4日,全中隊12架B-25出動,在第3大隊P-51戰鬥機掩護下空襲河南新鄉的鐵路線。60%的炸彈都命中鐵道周邊的營房,給日軍帶來了沉重傷害,但何永道也親眼目睹周邊的友機遭日軍防空砲火擊中。他在回憶錄中表示,當天的任務中有不少弟兄傷亡,但是看著友機中彈自己卻無能為力,那種挫敗的感覺很難用言語形容。

「悟空中隊」的機槍手羅德隆。(圖:作者提供)
「悟空中隊」的機槍手羅德隆。(圖:作者提供)

期待能寫出好故事

《空戰群英》是以米勒(Donald L. Miller)撰寫的同名作品,即《空戰群英:與納粹德國打空中作戰的美國轟炸機男孩們》(Masters of the Air: America's Bomber Boys Who Fought the Air War Against Nazi Germany)改編而成。該書於2007年完成,但至今尚未有正體中文版,但能被史蒂芬·史匹柏與湯姆·漢克斯選為劇本,代表這本書對第8航空軍的描寫十分詳盡。

當然《空戰群英》影集不是《空戰群英》戰史,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以第100轟炸機大隊為主角,後者則涵蓋了第8航空軍做為一個群體對納粹的戰爭。不過影集版《空戰群英》講得也不會只有「血腥一百」的故事,從預告片的分析來看,第一代非洲裔美國飛行員「塔斯基吉飛行員」(Tuskegee Airmen)以及與蘇聯合作搞穿梭轟炸(Shuttle Mission)的故事也包括在內。

如果要以「悟空中隊」為主角,拍攝中華民國版本的《空戰群英》,其實同樣也有許多精采的內容可以涵蓋在內,彰顯第1轟炸機大隊對中國戰局的影響。比如何永道1945年6月4日參與對新鄉的空襲任務,他們除了丟炸彈外還丟了不少傳單,當時駐防在新鄉的汪精衛政權豫北剿共軍,即孫殿英部隊的老兵王廷獻也目睹了這起轟炸行動。

現居桃園的王廷獻向筆者描述了B-25轟炸機進場、俯衝、拉平、投彈、射擊、拉高然後再飛走的畫面。豫北剿共軍雖然與日軍同一陣線,但是弟兄們看到漆有青天白日徽的B-25炸射了日軍的營房之後,仍然感到激動不已。王廷獻強調自己一開始是為了參加抗日而從軍,沒想到孫殿英在1943年5月太行山戰役失敗而不得不淪為「偽軍」,看到國軍轉守為攻士氣自然激昂。

類似這種從空中還有地面的不同角度,描述同一起歷史事件的內容,就有被拍成影集的最好潛力。目前筆者已經完成了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以及美國陸軍第23戰鬥機大隊的戰史,未來將進一步寫中美空軍混合團三個大隊的故事。希望想瞭解空軍戰史以及中美聯合作戰經過的讀者們繼續支持筆者,讓我們早日看到屬於中華民國的Masters of the Air。

*作者為軍事史研究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