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特別溫暖、善良的好人,心底都住著一個深怕被遺棄的小孩,更深信自己很差勁

2024-02-13 11:20

? 人氣

小孩被遺棄的深層恐懼,導致他們長大後對自身的不信任與挑剔。(示意圖/取自photo-AC)

小孩被遺棄的深層恐懼,導致他們長大後對自身的不信任與挑剔。(示意圖/取自photo-AC)

為什麼變成好人?

上一章最後我提到,一個人不會平白無故就想方設法抹滅、隱藏起某部分的自己,並且試圖表現出不同的面貌;然而,為什麼有些人要這麼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花了好多年的時間,用各種可能的角度來檢視好人症候群,希望能找到答案,看來看去只有一個原因合理,那就是:因為這些男性不管小時候還是長大後,都覺得「做自己」很難被接受,也會沒有安全感。

於是,「當個好人」就成了一種應對機制,來回應這種不安全感,以及不被接受的恐懼。而且,他們之所以會隱藏自己的真實面貌、戴上面具,是因為深信做自己鐵定是壞事,是危險的事。

本書設定的前提是,所有好人在性格形成的時期,都從家庭還有周遭環境接收到這樣的訊息:做自己並不安全,也不會被他人接受。

那麼,為什麼好人們會接收到這樣的訊息呢?他們的應對機制又為什麼是這個樣子?接下來,讓我簡短為各位說明,家庭還有社會是怎麼影響天真無邪的小男孩,害他們長大以後,誤以為要「好」才會被愛。

人一生中最容易受到影響的年紀,是從出生到約莫五歲左右。這短短幾年,是孩子個性受環境影響最顯著的時期;他們的價值觀也是在這段時間開始建立。對這個階段的孩子影響最深的,往往是他們的父母、爺爺奶奶、手足等較親近的家人,所以我們必須從這裡出發,探討好人症候群的成因。

怕被遺棄,以自我為中心

關於孩子,有兩件重要的事我們必須了解。首先,孩子來到這世上時什麼都不會,也什麼都不懂,只能靠別人發現他們的需求、並明智的予以滿足。也因為這樣的依賴,每個孩子最深層的恐懼就是遭到遺棄。對他們而言,被遺棄跟死亡沒什麼兩樣。

再來,孩子都會以自我為中心,也就是說他們天生就覺得萬物皆繞著自己轉動。因此,他們會覺得發生在身上的每一件事,都是自己造成的。

「害怕遭到遺棄」以及「以自我為中心」這兩件事,給了每個孩子莫大的動力。他們只要遇到任何形式被遺棄的感覺,都會覺得是自己造成的。以下狀況可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遺棄了:

・感到飢餓卻沒人餵食。

・嚎啕大哭卻沒人哄。

・孤單卻沒人注意。

・父母對他生氣。

・父母疏於照顧。

・父母對他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父母利用他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被父母羞辱。

・被父母打。

・父母不想要這個孩子。

・父母離開身邊卻沒有及時回來。

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完美,所有的家庭也不會完美,所以孩子或多或少都曾經歷過被遺棄的感覺。他們會認為有這樣的感覺都是自己害的,但這其實是錯誤的理解;話雖如此,他們也沒有其他方法來理解這個世界了。

毒性羞恥感:一切的錯都是因為我

有了這些被遺棄的經驗,再加上他們天真又自我中心的詮釋,有些孩子自然會覺得做自己是不對的。他們會相信自己一定有什麼問題,才會被生命中重要的人拋棄。他們也沒有能力理解,這些事情不是自己造成的,罪魁禍首其實是那些應當發現他們的需求,並予以滿足的人。

因此,孩子會產生一種心理狀態:「毒性羞恥感」。毒性羞恥感是一種信念,認為自己本質上就不好、有缺陷、很奇怪,或是覺得自己不會有人喜歡。毒性羞恥感並不只是覺得自己做了壞事而已,而是打從心底相信自己真的很差勁。

生存機制

由於這些被遺棄的經歷,以及對這些事件的錯誤詮釋,所有孩子都會發展出一些生存機制,來幫助他們達成三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應對身心靈上因為被遺棄所產生的痛苦。

・防止類似事件重演。

・向自己與他人隱瞞內在的毒性羞恥感(或是自覺差勁之處)。

孩子們會用許多有創意的方式,試圖達到上述三個目標。然而他們的見解、經驗和資源都有限,因此這些生存機制往往也沒什麼作用,而且有時似乎還不合邏輯。

舉例而言,孤單的孩子可能會故意不聽話或搗蛋,雖然不理想,但這是一種百分之百可以得到父母關注的方式。儘管孩子做這些事其實會帶來痛苦與負面關注,看似不合邏輯,但對他們而言,這樣的後果可能不會像感到孤單或被孤立那麼難受。

孩子們所謂的「好」,就是要變成自己的認知裡別人所期望的那個樣子,而這也不過是一個小男孩在童年時期有過被遺棄的經歷,再加上毒性羞恥感之後所寫下的一種劇本。

問題的根源:家庭

在開始探索自己的好人問題之前,我不知道原來一切的一切都環環相扣。我當時覺得自己出生在一個美滿的家庭,人生也算是順遂。不過,在我開始觀察其他跟自己有類似特質的男性之後,我發現我們都一樣,對自己情緒和行為模式的成因沒有足夠見解。

每當問及好人有關他們童年的事,他們往往跟我說自己的原生家庭「幸福美滿」、「很棒」、「像《天才小麻煩》裡面那樣」或是「典型的美國家庭」。然而,這些人卻學會了隱藏自己的缺點,並努力的變成自以為別人期許的模樣。其實這就表示在他們還小的時候,一定有某個環節出了差錯。

自覺糟糕、自覺良好,都源自錯誤認知

為了應對被遺棄的經歷,以及內在毒性羞恥感而發展出的生存機制,好人會發展出兩種類型。第一種就是誇大自己的毒性羞恥感,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差勁的人。我稱之為「自覺糟糕」型好人。

自覺糟糕型的好人,深信自己有多糟糕別人都看得到。他們能夠很具體的說出自己有多差勁,例如,他們能夠舉出自己從小到大有過哪些不良的行為,藉此來證明對自己的看法。

可能是小時候曾經因為打破窗戶而被鞭打,或是十幾歲時曾犯了法而讓母親哭泣,又或是長大後過著抽菸、吸毒又酗酒的日子。他們深信,如果想獲得任何一絲幸福,唯一的希望就是盡力掩飾自己有多差勁。他們其實覺得不會有人買單,自己是騙不過別人的,偏偏也沒別的辦法了,只好繼續掩飾下去。

第二種類型,我把他們稱為「自覺良好」型的好人。這類型的好人,核心的信念一樣是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可是他們會壓抑這個想法,以應對自己內在的毒性羞恥感。

他們寧願相信自己是世上最好的人。即使意識到自己有任何缺陷,他們也會認為這些缺點沒什麼,很容易就能改正。他們小時候都不會惹任何麻煩,青少年時期也都會把事情做好,成年後更是一絲不苟地遵守任何規則。

這一類好人把自己的毒性羞恥感,塞進內心深處一個狹小、密不透風的隔間裏。他們的想法就是只要好事做得夠多,自己就是好人了,也藉此掩飾自己的毒性羞恥感。


本文獲好人出版授權轉載毒性羞恥:讓男人不敢做自己、隱藏過錯、渴望認同的童年創傷,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撰文/羅伯特.格洛弗 Robert A. Glover

責任編輯/周岐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