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統雄觀點:「棄保」的迷思與選民如何改變?

2023-12-29 06:50

? 人氣

許多坊間民調無法判定「選民已決定但不說」,造成預測錯誤,再誤解為「棄保」。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科學研究必須有「測量」觀念

選民行為基於「認知態度」,在科學上稱為「構念 construct」,存在但看不見。

譬如「健康」就是一種大家容易理解的「構念」,無法直接問:「你健康好不好?」必須經由「測量」才能得知。

許多直接可見的身體指標,如身高、體重,雖然與健康有關、也容易測量,但無法真正反映健康程度。要能夠去測量看不見的指標:血壓、血醣、肝指數…才能共同判斷出健康程度。

所以我們的研究一定會包括「態度行為量表」,題目不能太多,否則受訪者會很煩;題目不能太少,否則測量的信度與效度會不足。

當擁有信度與效度的測量資料,我們發現,許多最後告知投票對象者,其實在早期量表中已經顯示出來。而有少數始終不講的受訪者,我們最後比對選舉結果,他們的投票對象也在量表上顯示出來了,至今誤差從未超過2%。

「藍白合」破局 造成必須「棄保」

「藍白合」的基礎概念「在野大聯盟」,首由民眾黨在2020年立委選舉後提出。朱立倫在今(2023)年4月正式提案。醞釀期間超過「選民可改變」參數8個月。

任何單一坊間民調均不宜推論,但集合所有非作假、樣本分散性高的坊間民調,還是可以由「統合分析」觀察出大致趨勢,可以發現存在相當數量「認同藍白合」的選民。

雖然在過去極少數的例子中,曾經實證發現「一加一必小於二」,但仍會小幅超越以意識型態為主選民的賴清德。

「藍白合」破局後,認同藍白合的選民被迫必須選邊,也就是改變投票對象,形成廣義的「棄保」。

優先的可能,就是各選民回歸原始的認同。由於投意識型態的選民多於投候選人形象的選民,只要淪為純意識型態對決,賴清德、或是一個西瓜,就可以躺著等待當選。

柯文哲的年輕人迷思

坊間民調的「加權扭曲」,把實質沒有那麽熱衷選舉的年輕人影響力過於擴張,讓柯文哲誤以為他的選票來於年輕人。我在2014、2018 對他的研究,發現柯文哲的支持中堅,實為知識分子。

我做了個小型的流量分析,因為「藍白合」由期望變鬧劇拖得很長,發現部分知識分子有對柯文哲失望的現象。不過研究規模不足,無法預測是否能夠達到改變選舉結果的程度。

有35%的選民對投票並沒有興趣,但其中最多有15%會因總統選舉或重大爭議而投票,這些人並沒有「棄」誰,但可能因衝動而「保」誰。也就是史上唯一8周內改變結果的2004總統選舉。

這次有這種重量的爭議嗎?

「盟友網路投票」競合方案惜未實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