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劉秀枝–正向樂觀無限,快樂獨老!

2023-12-29 05:50

? 人氣

劉秀枝自有一套「幸好」、「好加在」哲學,轉念的力量讓人看一切都好!(圖:劉秀枝提供)

劉秀枝自有一套「幸好」、「好加在」哲學,轉念的力量讓人看一切都好!(圖:劉秀枝提供)

母親是劉秀枝醫師的忠實讀者,她的文章刊出,母親必讀,也不忘喚我一讀:「這篇寫得很好喔!」由於母親,我也成了劉醫師的粉絲,喜歡她字裡行間豁達明快的風格,想像著她的獨居生活;看到劉醫師照片裡一頭銀白俐落的短髮、很有個性的細邊鏡框,心裡想著,以後也想成為這個樣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劉醫師出新書《終究一個人 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約了她來錄節目,本人比我想像的嬌小好多,不禁讓人想要保護,可是獨立強大的劉醫師哪裡需要人保護,得向她學習幹練自主以壯大自己呢。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劉秀枝(約36分鐘)

「終究一個人」 如何快樂獨老?

「終究一個人」?聽起來好像有點感傷。其實,書名的重點在於後面那一句:「何不先學快樂的獨老」。劉秀枝認為,就算擁有幸福家庭,也會有終究一個人的時候:伴侶出國、孩子離家…;台灣進入高齡社會,女性比男性長壽,通常比男性多活七年,如果是同齡夫妻,先生可能先走。

既然終究一個人,必須經濟不求人,有獨立的生活能力,才能快樂的獨老。她在小學時對於「獨立」就有所意識,五、六年級時,疼愛她的外祖母去世,母親帶著她回鄉下看外祖母,那時的習俗讓往生者躺在客廳的門板上,親人拿香繞著祖母走一圈,早慧的她心想,所有長者都會走,有一天我也會走,開始意識到要學會獨立。

劉秀枝醫師認為,就算擁有幸福家庭也將「終究一個人」,因此要及早學習如何快樂的獨老(圖:作者提供)
劉秀枝醫師認為,就算擁有幸福家庭也將「終究一個人」,因此要及早學習如何快樂的獨老(圖:作者提供)

她被爸媽管得嚴格,從小就想脫離爸媽管束一個人住,後來也一直是獨身,「所以沒有『終究』,我從頭到尾都是一個人;社會上單身、未婚者、失婚…,也是一個人,很常見。」她細數獨居的好處:不需要摺棉被、也不必煩惱為孩子找好學區…,好處多多,但壞處是沒人幫忙,所以要交朋友。

尤其年紀越大,父母兄姊可能相繼往生,必須交新朋友。

劉醫師經歷過三場大手術:乳癌、頸椎椎間盤突出,三年前腰椎滑脫也開了大刀。為乳癌而動刀時,二姊還很健康尚未失智,在醫院照顧她,後來都是靠朋友。「住院時我自己拎著包包去,出院時就需要朋友接、換藥時也麻煩朋友。」

「老朋友非常重要,因為從小認識、很可靠。退休後,參加許多社區大學課程,我交到許多不同職業、生活圈的新朋友,覺得視野變寬廣了,彼此尊重不同專業,互相幫忙。」

「只要認識一個相投的朋友,我就跟定他,他一定也有很多朋友,就加入他的朋友圈,像一串粽子。」她笑著說。

59歲早早退休 忙碌樂活享受人生

幹練的劉醫師對於人生下半場早有計畫,五十九歲就離開第一線看診工作。「我熱愛醫學,但不想只做醫生工作,人一生不能只做一件事情」。她花了三年時間準備退休,把病人交給其他醫師、各項研究計畫交付報告,完整交代所有事情才退休,至今已十六年,生活精彩充實不已,忙到「好像高三要考大學聯考的樣子」。

「不須特別安排就很忙,每週一二三爬郊山,參加高爾夫球隊、一個月打兩次,跟好朋友吃喝玩樂到處旅行,每天都不在家;周六日是朋友的家庭日,不能打擾別人,是我坐下來寫文章、看期刊最好的時間。」

運動、腦動,劉秀枝選擇59歲就離開第一線看診工作,享受充實自在的人生(圖:劉秀枝提供)
運動、腦動,劉秀枝選擇59歲就離開第一線看診工作,享受充實自在的人生(圖:劉秀枝提供)

她退休的第二個目的是:想作為醫病溝通的橋樑。「以前看診很忙,病人一個接著一個,花在每個病人身上的時間很有限,我就寫文章,白紙黑字比較有人看。退休後有更多時間可以寫專欄、出書;我也慢慢變老、會生病,自己成了最好的醫病溝通橋樑。」

至今她每週四仍回榮總神經內科參加病例討論會吸收新知,這也成為寫專欄的題材,同時也參加很多醫學會,她笑著說「以前只要病人有狀況就必須立刻處理,現在終於可以好好享受。」

一年半前,劉醫師開了個podcast節目《神經會說話》,從錄音、配樂、上架全部一手包辦,這個節目每週更新,簡直太令人佩服了!她自謙節目陽春,「感謝台北市閱讀寫作協會,有一次請到一位講師,上了兩小時如何製作podcast課,我買了麥克風,回來就做了…」。真是劍及履及的行動派。

面對人生七十才開始–生病

人們常形容老去是「走下坡」,劉醫師卻有更精準的比喻:有如爬山路的上坡,因為「將來的路越來越難,有如爬坡」。能做的就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把身心調適得很好,走一步算一步,「上坡慢慢走,有時就不覺得那麼辛苦。」

她以一貫的樂觀正向輕描淡寫地說道:「有些事也許三年後不能做,但沒關係,我還有很多其他事可以做,比如我以前爬兩千公尺的郊山,現在變成爬一千公尺,如果以後再爬不動,就到河濱公園散步…」

爬郊山是劉秀枝日常一大樂事,她形容老去有如爬上坡,「將來的路越來越難走」,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調適身心,有時就不覺得那麼辛苦(圖:劉秀枝提供)
爬郊山是劉秀枝日常一大樂事,她形容老去有如爬上坡,「將來的路越來越難走」,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調適身心,有時就不覺得那麼辛苦(圖:劉秀枝提供)

她直言:人生七十才開始–生病。屆時有很多自費項目以及請人照顧的費用,退休前都要先計算,平時無病健身,只要能走路就走。「一天八千步,很容易做到」,健康的生活型態就是最好的本錢。

萬一有症狀,趕快就醫,千萬不要自己下診斷。「一旦有問題及早解決,很多病在輕度時治療結果都很好,就不會走到需要自費或請人照顧的地步。」

「雖然越來越老,但醫藥也越來越發達,我們的長照系統也很好,也許以後也不要靠家人了;生活越來越好,身體越來越不好,加起來就沒那麼差了!」

學習轉念 什麼都好!

我實在很佩服她的轉念功夫,人眼中的壞事她都可換個角度想,她笑著回答,自小就學會一套「幸好」、「好加在」哲學:「什麼事情都可能更壞,比如我罹患乳癌–幸好乳癌可以開刀,乳癌是常見的癌症,醫藥非常發達,一直有新藥出來…,就是這樣想著『幸好』,最後治癒成功。所有的事都以『幸好』來想就很好,這是可以練習的。」

「又如,我長得不漂亮–幸好我很上相。大部分的人不會看到我本人,只會看到我的照片,以此類推…」

我問,社會上似乎總是有意無意地歧視單身者、老人?劉醫師又輕鬆自嘲,自己真是弱勢啊,既是女性、又是單身,現在又變老人,三種弱勢在身上,真的很可憐,「可是我一點也不覺得自己可憐,從小就寫過一篇文章,既然身為女性從小不被重視,我就慢慢發展、唸書,等人家發現我很會唸書,就是這樣。」

她以前獨自到餐廳吃飯,會被帶到比較不好的位置,「我就說,不行,我要做靠窗的位置!」

她也自覺自己對老人有刻板印象,有一次為朋友介紹一位醫師時說,「他不錯,可是很老了。」事後檢討,為什麼要說對方老呢?難道老了就比較不會看病?更何況對方只比自己大三歲。「自從這件事以後,我對於人們對老人的刻板印象就不那麼在意了,因為我們從小受的觀念就是這樣,這是社會的問題,連我自己都這樣…」

還記得二三十年前跟一位年輕同事去美國開會,看見一位年輕美國小姐正在貼海報,內容是一位失智症大師發表的論文,當時同事說,大師的助理在貼海報,結果那位年輕小姐正是大師本人,「可見我們對女性也多少有這樣的觀念,從此我不再苛責有這樣刻板觀念的人。」

劉秀枝自有一套「幸好」、「好加在」哲學,轉念的力量讓人看一切都好!(圖:劉秀枝提供)
劉秀枝自有一套「幸好」、「好加在」哲學,轉念的力量讓人看一切都好!(圖:劉秀枝提供)

「我自己是女性、老人,又長得不好看,這都是弱勢,弱勢的人就表現得好一點嘛,你認為我不會做的,其實我會做啊,看到人家驚奇的表情我就很高興!」她使用電子支付工具,常引起收銀員訝異的眼光,但對她而言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生活上的工具,有如吃飯用筷子、登山時用的登山杖,3C產品與網路如同生活的手杖,只要簡單學習,生活就很輕鬆。

許多女性在意上了年紀之後容顏不再,劉醫師明快地說,「我一開始就不漂亮,所以我不擔心,這不是阿Q,容貌美麗的人,隨著老了氣質會越來越好,還是很美麗啊!我看我媽媽,老了以後比年輕時還好看呢!」

一切在於心態,只要心態一轉,什麼都好!

「現在我最大的快樂來自於身心自由自在,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出了問題自己負責。我單身,沒有為家庭和後代貢獻,就不要想著會有人供養我;不要把很多事視為理所當然,沒人欠你的,一切都要自己來。如果有人幫忙就欣然接受,但不要無理要求。沒人許你玫瑰花園,玫瑰花要自己種…」

令人收穫滿滿正能量的訪問結束,我很自然想送劉醫師到大門,只見她帥氣揮揮手:「妳忙,不用送啦,我自己走出去!」

這就是自信自主又瀟灑的劉秀枝醫師!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劉秀枝(約36分鐘)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前台視、東森主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