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大陸學界看臺灣選後兩岸情勢─丟掉幻想準備鬥爭?

2023-11-04 06:30

? 人氣

20231026-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26日至台北文昌宮參拜。(柯承惠攝)
有中國學者建議選後,可視情況再決定是否中止或部分中止ECFA:如果「藍白合」勝選,兩岸有望恢復全面交流,故不宜現在中止或部分中止ECFA。(資料照,柯承惠攝)

兩岸學者都同意中美關係是影響選後兩岸情勢發展的關鍵因素。中共外交部長王毅上月28日結束了他對美國為期三天的訪問。王毅此行緊湊而低調,和包括國務卿布林肯、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等在內的美方高層,密談總共超過了10小時。值得注意的是,王毅與拜登總統的會晤,較原先計劃的半小時,延續至一小時。此外,與過去中美高層對話最大不同之處在於:美方專門提到「競爭」不是定義中美關係的全部內容,「合作」也是定義中美關係的一部分。這次王毅訪美,雙方就提出一系列的合作清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整體而言,王毅訪美後中美關係確實出現緩和的新動向。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歸納其背後的動因為下列三個方面:

第一,從經濟領域來看,拜登政府認識到美國無法跟中國全面「脫鈎」;中國也希望緩和大陸內部經濟發展所受到的壓力;

第二,從外交領域來看,拜登希望維持美國在世界的主導地位,故需要和中國合作來處理世界上的很多問題,「以巴衝突」就是一個例子;中國也需要通過改善中美關係,來緩解外部所受到的各種壓力;

第三,從人文交流的領域來看,中美對於包括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合作,雙方同樣互有需求。

吳心伯認為,觀察中美關係未來的走向,是緩和或是改善,有兩個指標:一是看即將到來的舊金山「拜習會」能產生多大程度上的實質成果;二是峰會後中美關係的走勢,尤其是拜登是否還認為有緩和關係的政治需要。

毫無疑問,「台灣問題」必是王毅此次美國之行,以及未來「拜習會」討論的重大議題。吳心伯特別指出,中美關係接下來會受到兩個重大事件的衝擊:即是明年1月的台灣總統選舉和隨後的美國大選。吳心伯認為,如果民進黨繼續執政,兩岸關係會進一步趨緊,從而會外溢到中美關係,最後可能導致前一段時間緩和的局面,就此告一段落。

我認為,中美雙方對於解決「台灣問題」的方案仍未形成共識,目前唯一的交集之處就是「避險」,即避免因台灣內部的「小氣候」,影響到中美關係的「大氣候」。美國在臺協會主席羅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選前多次訪台,目的除了確定民進黨不越過「紅線」,也希望「超前部署」,深入了解在野黨一旦勝選,會採取什麼樣的大陸政策。

中共聲稱臺灣任何選舉都是「地方事務」;我認為即便中共有意「介入」,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何況,過去的經驗顯示,北京在台灣選戰期間的涉台言行,常被民進黨用來炒作「芒果乾」。因此,針對明年這場事關重大的台灣大選,中共的對策應是「拭目以待」(wait and see)。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