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74年9月,我穿著一件藍色有胸兜吊帶的牛仔褲,一件介於咖啡和橘黃之間顏色的襯衫,在釜山搭上了大韓航空的班機。這架飛機將先飛到日本福岡,再轉機去台北。
50年後,我仍然聞得到新襯衫和新褲子的氣味。在福岡機場過境的時候,和同班飛機一位同學聊天比手劃腳的情景,甚至說話聲音的起伏。
是吧。一個18歲少年生平頭一次出遠門,離開雖然是他出生卻沒有當作家鄉的地方,要去一個雖然從來沒去過,連他父母都沒去過,卻在他心裡認定是要「回去」的地方。他的興奮是可以想像的。
沒有那種認定和興奮,他是不會那麼執著地要來臺灣。儘管他早已習慣因為小兒痲痺而要拄拐杖的不便,但畢竟這是一次徹底別離自己生活和家人的移動。離開家人之後,連上洗手間這種事情都不知道如何處理的移動。
雖然我說不清是什麼原因,但我是從50年前還沒有來這裡的時候就相信:中華民國是我的歸屬之地,臺灣是我的家。
二、
多年來,我也好奇過:為什麼就那麼相信?是因為從小學每天上學在校外圍牆上看到的「光復大陸」?是因為中學時候聽到韓國人都稱呼臺灣是「自由中國」?是因為整個童年、少年時期一直讀的都是來自臺灣的書?
但是有一個記憶可以替換所有這些好奇。18歲那年飛機從福岡抵達台北的當天是夜裡。出了松山機場,外面下著毛毛雨。同學的姐夫來接他,也邀我一起去住一晚,第二天再去學校宿舍。
我在一盞路燈下等他們把車開過來。抬頭往上看,路燈下雨絲清晰可見。燈的上方比較遠的地方雨絲落的速度似乎很慢,進了燈光裡的下方,就落得很快,撲面而來。
車子去花園新城的路上,車窗外是黑黑的。我望著黑暗,不知怎麼沒感到未知的恐懼,而覺得黑暗中好像有很多可能。雨絲和黑暗,好像都是在歡迎我這個身有行動障礙,沒有任何社會關係的少年,他來到了一個雖然沒有家人但卻將全然擁抱、接納我的地方。
那個雨夜的記憶銘刻了我的心理年齡,也預示了我會受到的一切眷顧。
臺灣確實如我期盼,也超出我期盼的一切,承載了我,豐富了我。
臺灣是個美好之地。
我也一直努力希望自己有所回報。
三、
反服貿的時候,我有一個多月時間公開以國策顧問的身分批評馬英九總統。這不合常理,但是我很坦然的原因,是我從接受馬英九總統邀請擔任這個職位起,就自認是中華民國的國策顧問,不是馬總統個人的國策顧問。
也許我童騃,但那是我的直心。
2013年7月底,我在立法院公開辭去了國策顧問一職,隨即回到紐約。
之後有一天晚上很難忘。明明夏天正熱,屋子裡的冷氣也不強,然而我就是覺得冷到牙齒一直在打顫。那是你知道有些時刻再親密的人也幫不上忙,只有你一個人面對所有壓力的孤獨。而許多人質疑我為什麼要堅持淌反服貿的渾水,為什麼不專心先把出版事業做好時,我只知道如果不先解除自己家裡的危險,事業再成功我也會夜不成寐。
我感激上蒼的垂憫,讓我渡過最黑暗的一段時間,直到次年目睹服貿的危機解除。
四、
我參與反服貿運動,開始是因為我對出版業的注意。但後來擴及許多其他產業,甚至也參與太陽花運動,之後又發起「年輕的力量進國會」,以及其後又持續觀察、整理海洋世代與陸地世代的對比,都可能因為來台北第一天夜裡的記憶銘刻了我心理年齡是18歲,所以一直比較注意年輕世代相關的課題。
動筆寫這一本書,我最後整理出我認為臺灣當下最值得關注的3隻大象都和年輕人有關,也是這個原因。
年輕人沒有未來,就是國家沒有未來。我確實如此相信。
我寫這段後語,一方面是想鼓勵年輕人:如果50年前,在資訊、交通都不發達的時代,一個身體不便又隻身來台的少年都可以在臺灣找尋到他的機會,那麼從小就生長在這裡的人,今天又有充沛的資訊及新穎的科技工具,應該更有機會從自己面對的黑暗中看到不是未知的恐懼,而是未知的可能。
一方面也希望再次提醒其他世代的人注意和年輕人相關的這些課題,讓我們一起陪同也幫助年輕世代進行對未來新的探索。
臺灣是美好之地,我們可以一起做這件事。
五、
一直到這本書寫到這裡的時候,我才真正明白為什麼當年那麼早我就相信這裡是我的家了。
8年前出版《如果臺灣的四周是海洋》,有一位大學同學看過之後跟我說:「啊,這是你寫給臺灣的情書。」
所以在寫這本書的後語時,我想那這本書是什麼呢?我想到。是家書。也因為想到是「家書」,所以我明白為什麼當年那麼早就相信了。真正的相信,不問為什麼。
我沒把出生的韓國當家。我沒把籍貫上的山東當家。我沒把曾經居住5年的北京,曾經居住3年的紐約當家。但我從50年前還沒有來的時候就相信臺灣是我的家。相信就是相信。沒有其他。
此刻把書讀到這裡的你,如果你就是生長在此,應該更是如此。不論家多麼破爛,我們都是可以一起修復的。不論外面有多少人想搶走我們的家,我們都可以一起努力保衛家。
330那天50萬人上凱道,晚上我應邀上台致詞的時候,先閉目合掌祈禱。我在心底說的話是:希望所有曾經護衛臺灣這塊土地的先人,能賜給我們繼續護衛這塊土地的勇氣和智慧。
寫這本書,也是那個出發點和心意。不論有多少迷霧、煙霧想要讓我們看不清回家的路,我們不會忘記回家的路,我們不忘記要保護我們的家。我們一起努力。
10/6早上10:00,台北國際藝
術村幽竹廳新書發表會。
*作者為資深出版人,現任大塊文化 與Net and Books董事長。本文選自作新作《臺灣的未來在海洋:探索新時代的挑戰與希望》(網路與書出版),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