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高層經貿對話無法化解中歐的結構矛盾

2023-09-29 07:20

? 人氣

中國與歐盟關係的結構性矛盾不易解決,雙方關係仍脆弱。(資料照片,圖/Antoine Schibler @Unsplash)

中國與歐盟關係的結構性矛盾不易解決,雙方關係仍脆弱。(資料照片,圖/Antoine Schibler @Unsplash)

第10屆中歐經貿高層對話本周在北京舉行,會後的記者會官方強調的是達成6共識、促進雙方經貿關係等正面效益。不過,無論這些官方宣稱的共識、效益有多實在或多虛無,對化解中歐間的結構矛盾助益不大,雙方關係仍脆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次的中歐歐經貿高層對話昨日由中國副總理何立峰與歐盟執委會副主席杜姆布羅夫斯基斯共同主持,雙方圍繞宏觀經濟、貿易與投資、產業鏈、供應鏈、金融合作4個專題進行「深入、坦誠、富有成效」討論,達成6個方面共識,雙方同意恢復定期交流,討論宏觀經濟問題、重啟經濟財金對話。

真要說什麼具體成果,大概就是歐盟同意恢復交流對話等,此外雙方同意共同維護和加強以世貿組織為核心、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則可在一定程度上視為「中國的勝利」,因為這明顯是指反對美國的單邊主義。

近年中歐經貿關係堪稱最佳的時間,應該題2020年12月30日,中、法、德、歐盟的領導人透過視訊,共同宣布完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的談判,估計此協定生效上路後,可同時促進中歐的經貿與投資關係,類似一個加上投資協定後的自由貿易協定。

從地緣政治觀點看,《中歐投資協定》是被視為「中國的勝利」。當時中美貿易戰、科技戰已打得如火如荼,美國竭盡所能的圍堵、封鎖中國,川普已經喊出「經濟脫鉤」之語,因此對中國而言,如果能拉緊歐盟,必然有助於突破美國的封鎖。如加上已完成談判、包涵幾乎所有亞洲重要經濟體的RCEP,中國基本上就不用太擔心美國的經濟圍堵了。

傳統上歐盟關係與美國更親密,允有密切的經貿關係、又共享相同的價值觀,中國對歐盟而言,最大的意義就是經貿關係、龐大的市場,因此到談判最後關頭,不意外的中國是有讓步,開放包括新能源汽車、私人醫院、房地產、廣告、海事產業、電信雲服務、航空運輸、金融等讓歐企進入中國市場。也因此中歐投資協議被認為是中國利用本身龐大的市場,「成功的分化歐美」,這也是為什麼當時即將但尚未上任的拜登團隊,不惜出手要勸阻歐盟的原因。

不過,接下來就是中歐關係急轉直下的2年:先是2021年3月歐盟追隨美國就人權議題制裁中國官員,為報復北京宣佈制裁10名歐洲議員、學者及4個實體,到5月歐盟就決定「暫緩」、或是說「擱置」這項協定交付歐洲議會審查,在地緣政治上,這次算是美國的勝利,他拉住歐盟、不讓歐盟與中國更親近。

接著就是幾次歐洲國家的「友台」引發中國「戰狼外交」反應,中歐關係更加惡化。2022年2月爆發俄烏戰爭,中國不加入譴責俄國行列、被視為與俄國「同一國」,把中歐關係推得更遠;更且歐洲因天然氣對俄的高度依賴而受創,擔心對中國依賴過深的警示伴隨著「脫鉤論」出現,中歐關係算是跌到谷底。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