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邱一新—閱讀旅行 探索知識邊界和內心世界

2023-09-22 05:50

? 人氣

古道是穿越時空的途徑,途中會看見遺址,「有些是日治時期的駐在所,現場還可以看到部分陶片瓦片等遺跡,每當眼見這些遺址,不禁就進入當時的年代,廢墟中看到三角灶,會聯想當時怎麼過生活、如何擣小米製作食物?日本警察來到占領地區應該沒想到還要跟原住民打仗、忍受蚊蟲瘧疾瘴癘之氣…,明明身在現實世界的我好像進入另一個世界」。長期在媒體工作的他認為古道有如一個載體,承載著歷史文化與族群來歷,如同媒體承載知識,從這個角度看,古道不也是種媒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邱一新說,旅行者不是學者專家,透過閱讀得來知識,到現場踏查驗證;讀完劉克襄的《福爾摩沙大旅行》後也去追蹤,「那不是指南,是遊記,遊記有作者的觀點,儘管摸索會碰壁,過程就跟人生一樣,讓我樂在其中。」

邱一新與能高越嶺上的巨大檜木(圖:邱一新提供)
邱一新與能高越嶺上的巨大檜木(圖:邱一新提供)

他讀到鵝鑾鼻燈塔的一名英國守燈員喬治泰勒,閒來無事,跟當時的斯卡羅頭目潘文杰一起去巡視領地,當時從恆春半島走到台東再回來,這條路即為現在的琅嶠卑南古道,而後來所謂的阿塱壹古道其實是東西向,根據楊南郡老師的調查,屬於另一個酋邦大龜文。「台灣的族群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多樣,閱讀起來很辛苦,走這些古道是重新學習認識台灣歷史的途徑。」

邱一新在書裡寫著:「倘若旅人的歷史意識匱乏,就會限制了對『風景』的理解」。他對教會進入台灣歷史很感興趣,當年馬雅各醫師在台南左鎮、內門一帶建立教會,除了宣教,外國攝影家也來了,攝影師湯姆生追隨馬雅各醫師拜訪平埔族教區,留下多禎珍貴影像,一位甲仙文史工作者游永福把影像的地點全挖掘出來,寫成《尋找湯姆生:1871台灣文化遺產大發現》一書,邱一新閱讀後也走訪其中若干地點,其中溯鹽桑坑溪至白雲仙谷,也是湯姆生當年著名影像〈甲仙埔與荖濃間的山溪〉取景所在,眼前美景讓他直呼是否在夢境?

溯鹽桑坑溪至白雲仙谷,即為湯姆生著名影像〈甲仙埔與荖濃間的山溪〉取景所在。
溯鹽桑坑溪至白雲仙谷,即為湯姆生著名影像〈甲仙埔與荖濃間的山溪〉取景所在。(圖:邱一新提供)

年輕時旅行是為了開眼界,去印證、去看,滿足到此一遊的心願,隨著閱讀量增加,旅行應該有更多期待。他回想自己讀成大時,以家教打工買了部野狼125二手機車,騎到佳洛水海邊,「當時如果知道那兒有稀有植物鹵蕨,可能就更會專注這件事。」多年以後他將旅讀台灣遇到的許多動植物,寫成《尋找台灣特有種旅行》這部高知識含量和故事的作品。

透過閱讀、旅行印證,邱一新不斷拓展知識的邊界,而旅行的最後總走向內在。「如今全世界幾乎已被探勘完畢,能探勘的地方是你內在的知識世界,渺小的我們有太多未知,透過旅行慢慢拓展。旅行獨處時走到的內在世界,往往是最險惡之地,有種種不堪、壓抑,或憂傷,旅行過程中可以慢慢探索。為什麼最危險?因為裡面是沒有地圖的,內心世界沒有Google Map」。

走著走著,也回望自己的人生某些時間點,如同邱一新在書裡寫的:「閱讀與旅行的循環,讓旅人走得更深更遠。」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邱一新 約37分鐘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前台視、東森主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