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讚國觀點:總統大選的合成謬論─二選一的難題?

2023-09-13 06:50

? 人氣

郭台銘於2019年,宣稱民主不能當飯吃,唯有市場才是飯碗所在,他的錢財足以養活成千上萬嗷嗷待哺的人口。由2020年到2024年,他突然發覺台灣的民主還是可以當飯吃,令他垂涎的是一碗總統飯,最好讓他整碗捧去。霸道至極,真是吃人够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30907-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走訪艋舺夜市。(蔡親傑攝)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走訪艋舺夜市。(蔡親傑攝)

其實,不只郭台銘自以為是,由柯文哲到侯友宜,再加上不少泛藍的政治人物與學者,都陷入「合成謬論」而不自知。因為在所有民調中,賴清德的支持率維持在40%上下,也就是説,不管其他三人支持度如何分配,大概有60%的選民(所謂的主流)反對賴清德。他們遂一再强調,唯有非綠聯手才能下架民進黨,取得未來四年指點台灣江山的政權。

就候選人來説,不論是柯文哲、侯友宜或郭台銘全以賴清德為敵手,並深信「彼可取而代之」。他們的信念大致無可厚非(政客總是覺得自己不同凡響),三人的支持度加起來也的確大於賴清德的支持率,表面上,合成的力道不可輕視(60%耶)。問題只在於,個别是對的,整體合成後又如何,卻是另外一回事。横看成嶺,側成峰,選民看的,跟候選人看到的,不會是相同景觀。

從選民的立場看,柯文哲、侯友宜與郭台銘 不論以什麽整合的形式推出(誰正誰副無關痛癢),在2024年台灣總統的選舉過程中,1+1+1絶對不會等於3,造成簡單計算的原因是「合成謬論」導至的錯誤思維。三人之間多少具有既排斥又互補的矛盾關係,他們的支持率不全是出自對賴清德的强烈不滿,其間不乏中間選民對藍綠兩黨的「不爽」。

由意識形態分析,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對侯友宜與賴清德堅貞不渝的,應該都是「非黨不投」的死忠或愚忠,不可能相互重疊。因此,侯友宜的選民(支持中華民國或中國的)不會心生二意(頂多不投),改而支持以台灣為主體性的賴清德,反之亦然。在水火不相容的兩個候選人當中,選民的取捨易如反掌,他/她們不會有認知失調的心理障礙(不然,前高雄市長韓國瑜不可能在2020年總統選舉獲得552萬票)。

至於支持柯文哲或郭台銘的選民就難説了,他/她們不見得是鐡打的粉絲,隨時可以主動或被動改變選擇,對象則有其他三個,如何取捨可能涉及複雜的現實利益、價值判斷與心理認同。以柯文哲為例,支持他的年輕人可能討厭賴清德,但接受侯友宜;或者上了年紀的人不喜歡侯友宜,但不見得厭惡賴清德;也可能兩者皆非,退而求其次,認可郭台銘(讓他當當看)。

20230907-台灣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7日舉行「醫療政策-人權自主 安寧善終」記者會。(柯承惠攝)
台灣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柯承惠攝)

不管是現實或想像,也不談實力如何,在2024年總統選舉中,柯文哲或郭台銘好歹代表藍綠之外的第三勢力或某種選項。從最新的民調看,郭台銘即使只有不到10%的支持率,他的支持者不會全部來自反對賴清德的人,其中應該少不了對柯文哲或侯友宜不屑的人,多少而已。縱然郭台銘的狀況是死馬當活馬醫,有些人就是會把票投給他,一種賭爛的阿Q心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

張讚國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