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的移居者》選摘(上):從國家認同束縛中解脫的漂浪民族

2015-05-23 05:10

? 人氣

既然這場衝突起因於失根的人們流落異鄉後亟欲尋根的渴望,因此本書也談到如何從國家認同的束縛中解脫,如何擁抱異己,如何以欣賞包容的眼光分享並讚揚彼此的差異。書中描繪了兩方人民如何克服這場衝突所帶來的種種障礙相互結盟;過去分處政治光譜兩端的宿敵搭起友誼的橋樑,跨越這道鴻溝。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耶路撒冷(新華網)
耶路撒冷在作者眼中還是最具安全感的宜居之地。(新華網)

然而在這篇序文裡,我也想分享一段我造訪臺灣的經驗。我在中東世界住了十年後又再度遷回倫敦,而就在我父親過世三個月後,我從倫敦來到了臺北。

有天晚上我前去參觀位於臺北市中心某知名夜市附近的龍山寺。

我繞著寺廟外圍漫步,沿路有各個販售紀念品與供品的商家。四處都有人焚香,人們購買一捆一捆的紙錢獻給另外一個世界的居民。我沒有買紙錢,只買了一些香燭。我還買了一些火龍果當作供品。火龍果怪異斑駁的外皮令我想起童年在孟加拉常吃的Ata,那是一種果肉豐厚乳白的水果,也就是俗稱的釋迦。在隔開神像與訪客的鐵欄後方,人們爭先恐後地擺放各種供品。看著眼前這麼多水果供品,我忍不住想著天上的列祖列宗們恐怕會吃得太飽。

我當時還未走出父喪之痛,而既然我父親下葬的孟加拉小鎮離臺北近得多,我想道教眾神應能替我向父親在天之靈傳遞訊息。

我看見一位老婦人手裡把玩著四顆黑色骰子。她把骰子往路障旁的石頭底座扔,嘴裡快速念著某種禱詞,接著才將骰子收回重複同樣的動作。我站在那裡看了她二十分鐘,她不斷重複扔擲收回骰子的動作看得我出神,或許這便是這個遊戲的意義。

站在道教眾神前,我問道,究竟哪一種現實更具威力?是我們天生所處的環境,抑或是我們離開原生地之後藉由旅行與個人經驗所累積的體悟?

在龍山寺,我將耶路撒冷的墮落以及無法還原的過去,還有未能實現的種種可能隨著香炷全放在祭壇上。眼前這些來自另外一個世界與文化的眾神將會根據我過去每個決定的是非曲直來判定要輕拍我的背給予安慰,或是狠狠訓斥我的不是。

臺北的燈火是如此鮮明,要是能從這座城市上空飛嘯而過,必然會是一種超現實的體驗。走在臺北街頭宛如走在一顆燈泡裡,從衛星照片看來,這座城市簡直像是一顆帶著多色火焰的火球。臺灣人對燈光有種偏執的迷戀。我下榻飯店浴室的水龍頭會在我開水時亮起。捷運月臺上也有一排紅色警示燈以警告乘客切勿跨越黃線,而列車進站時又有另外一組燈會跟著閃爍。整個城市從售票亭到販賣機到計程車的方向盤,全都裝上了各色小燈泡。過去龍山寺還曾開放信眾捐獻油燈以紀念先人,如今油燈已改為迷你電子閃燈。廟裡的柱子上已無多餘空間能擺放新燈以紀念近來的逝者。

我朝著路邊攤走去,想看一些「世俗的」玩意兒。臭豆腐與碳烤章魚的香氣指引我隨著行色匆匆的臺北夜生活行家走入狹窄巷弄內。我走在一條裝滿彩色小燈泡的小徑內。我覺得自己好特別。

作者利皮卡.佩拉漢與《耶路撒冷的移居者》(商周出版)書封。
作者利皮卡.佩拉漢與《耶路撒冷的移居者》(商周出版)書封。

*作者生長於孟加拉國與印度邊界,過去二十年來她曾住在英國、摩洛哥、約旦與以色列等國家。她自二十出頭便加入 BBC 國際頻道,並曾在印度次大陸、東南亞、北非、中東等地進行採訪。二00五年佩勒姆舉家遷往以色列,她在當地拍攝紀錄片並獲獎不斷,當中包括在二0一0贏得聲名卓著的地中海國際紀錄片影展的評審團特別獎。她目前往來於倫敦與耶路撒冷兩地之間。 本文選自《耶路撒冷的移居者》作者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