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玓觀點:一場激動但安然完成的敘事之旅─《怪物》與是枝裕和的幾個迷思

2023-08-05 05:50

? 人氣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與編劇坂元裕二合作的現象級電影《怪物》劇照。(圖/取自IMDb)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與編劇坂元裕二合作的現象級電影《怪物》劇照。(圖/取自IMDb)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與編劇坂元裕二合作的現象級電影《怪物》,在台灣引起觀影熱潮和一片好評。這並不意外,畢竟是枝裕和在台灣向來有穩定的觀眾群支持,我個人也很喜歡這部電影。如果新上映的電影是這種狀況,通常我會先保持沉默,不急著寫影評,也可以說覺得不需要錦上添花。不過最近陸續看到幾篇影粉專的相關文章之後,總覺得有點不大對勁,或許有一些議題還是值得現在就拋出來討論討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這篇文章中,我會先討論《怪物》的特殊敘事議題,然後連接到「電影作者」的討論,也就是是枝裕和和坂元裕二之間的複雜交互影響,最後再回到這部電影本身,或許因此我們對《怪物》可以有更恰當的理解。

關於羅生門的羅生門

首先,有不只一篇文章提到,《怪物》的敘事結構是「羅生門」的。《怪物》的敘事形式確實很特別,但要說這是羅生門式的敘事,卻有很多模糊甚至誤導之處。

首先我們先釐清,通常大家講「羅生門」的時候,應該指的都是黑澤明導演的電影《羅生門》,而不是芥川龍之介原著的小說,兩者之間還是有不同的。作家楊照有專書討論這個議題,或者也可以參考他的一篇短文,我們在此就不展開。然而即便我們只談黑澤明的《羅生門》,還是得面對一個弔詭:自從羅生門這個詞彙被廣為使用之後,其內涵意義也就有點羅生門的味道了。

一般說「這件事變成羅生門了」,大概是指雖然是同一件事,但是相關的人因為各種原因所以述說出不一樣的事實,真相也因此撲朔迷離。這樣的應用當然也不是不行;不過,其實黑澤明的《羅生門》並不是在說單一事件的不同版本事實,也不是在說幾個人用不同觀點看同一事件;因為在電影裡,事實根本不存在,也無可知,黑澤明也不打算告訴觀眾。

在《羅生門》中,黑澤明主要想表達的,不是關於「事實會因人而異而有多重版本」,而是關於不同的人們「為什麼會講出不同事實版本」的原因。楊照在文中講得很清楚:強盜、武士妻子,和武士三個人講出的不同事實版本,都根源於某種「虛榮」;為了虛榮,即使講出的事實版本可能對自己處境更不利,也無所謂。

但無論是電影《羅生門》的真正主旨,又或者是一般廣被應用的說法,都跟《怪物》的敘事方法與目的不一樣。要追究這個問題,不是單純為了糾錯關於「羅生門」概念的用法,而是因為釐清之後,將有助於我們對《怪物》有恰當且更深一層的理解。

《怪物》的敘事結構確實可以大致上分成三段,有人說第一段是單親媽媽麥野早織(安藤櫻飾)的視角,第二段是小學老師保利道敏(永山瑛太飾)的視角,第三段則是小孩麥野湊(黑川想矢飾)的視角,所以構成了類似羅生門的敘事模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