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習近平邁向集權的基礎,紅色血統下的高起步點

2023-07-28 06:10

? 人氣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資料照,中國軍網)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資料照,中國軍網)

習近平在2012年10月中共18大出任中央總書記時,權力基礎並不穩固,一度被外界喻為「史上最弱勢領導」,然而事實卻是,習近平運用一系列手段肅清反對勢力、極大權於一身,至2018年3月「兩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政治協商會議)期間透過修憲取消國家主席任期制後,突破「兩屆10年」(擔任黨和國家領導人職位最多兩屆、總共10年)限制已可預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習近平能以短短5年多時間,取得超過江澤民、胡錦濤的地位,其作為國務院前副總理習仲勳之子所獨有的紅色血統,可說是讓他能站在比別人更高起跑點的關鍵因素。

正定縣的加分履歷

1979年4月,26歲的習近平自北京清華大學化工系畢業,透過父親習仲勳介紹,擔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會常委兼秘書長耿飈(1981年3月改任國防部部長)秘書,持續近3年。1982年3月,再次透過習仲勳關係,轉任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縣委副書記。

許多人相信,習近平放棄接近權力中樞的國防部部長秘書優越職務,屈就於一個農村地區縣委副書記,背後的考量是讓其政治履歷更完整。對中共高幹子弟來說,這樣的選擇固然屬於少數,但並非孤例。

同時期自北京調往地方基層服務者,還有擔任河南省新鄉市新鄉縣副縣長的前國家主席劉少奇之子劉源、擔任遼寧省大連市金縣縣委副書記的前國務院副總理薄一波之子薄熙來。

這3人中,劉源因情色醜聞,在1992年以河南省副省長身分轉任武警少將,自此在軍界發展,一路晉升上將,在習近平執政後成為在軍中執行「打貪反腐」政策的重要助手。餘下2人,即習近平與薄熙來,則成為日後爭奪國家領導人大位的主要競爭者。

根據一段傳聞指出,當年的中共元老為了分散風險,若家中有兩個以上兒子者,一般會希望能分別從政及經商。面對此抉擇時,薄一波認為外型出眾(身高182公分,長相英俊,曾被臺灣媒體封為「大陸小馬哥」)、能言善道、心狠手辣(他曾在文革中批鬥自己父親,踹斷了薄一波3根肋骨)的薄熙來適合從政,[1]習家原本也打算推出個性較為外放的習遠平(他之後與有中國瑪麗蓮夢露之稱的女星張瀾瀾結為夫妻),但習仲勳卻力排眾議,認為低調內斂的習近平更適合生存於中國官場,由此開啟了習近平的從政之路。

正定縣這個看似不起眼的特殊安排,前後維持3年,期間習近平也由縣府副書記晉升縣委書記,此經歷對其日後仕途產生重要作用:中國共產黨本質上是一個由農村起家、以農民為主體的組織,在國共內戰期間採取「以農村包圍城市」戰略,贏得農民的支持,被認為是中共在內戰中勝出的重要原因,也因此即使時至今日,每年國務院公布的當年度《一號文件》內容必然是關於農業、農村、農民的「三農議題」。改革開放後,城市逐漸走向工業化,但農村仍是人口結構主體,不容領導階層忽視,擁有農村工作經歷,無疑是項重要加分履歷。

習近平對於在正定縣的工作經驗極其重視,擔任國家領導人後經常重提這段往事,不僅多次表示「正定是我從政起步的地方」,也常以「永不卸任的正定縣委書記」自居。2022年6月,中共中宣部為了替召開在即的中共20大營造有利聲勢,特別針對習近平在地方任職期間經歷出版了4本書,第一本《讓群眾過上好日子-習近平正定足跡》即在講述這段往事。

客觀來說,文革期間許多高幹子弟在「上山下鄉」政策要求下,奉派前往偏遠農村,好不容易苦熬數年後終於返回城市,多數人在1980年代初期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並且試圖「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政策下,選擇在城市任官或經商,如習近平、薄熙來等自願到偏鄉工作者,日後自然比其他出身背景類似者多了不少優勢。

另值得一提的是,習近平在正定縣任職期間,結識了毗鄰的無極縣縣委書記栗戰書,二人不僅成為莫逆之交,在仕途上也是緊密的政治盟友。栗戰書生於1950年,較習近平年長3歲。栗戰書的父親栗政修及其3位兄弟均為中共早期黨員,其中叔叔栗再溫曾任山東省副省長,因此栗戰書雖稱不上高幹子弟,但至少也是個「紅二代」。

2012年中共18大登場前,習近平即將出任中央總書記,將時任貴州省省委書記的栗戰書調任中央辦公廳主任-這個職位,負責領導人的日常秘書工作、維安勤務、健康狀況,能出任此職者,必定是極為信任的心腹。

名列第三接班梯隊

習近平擔任正定縣縣委書記後,能夠一路向上晉升,除習仲勳的庇蔭外,1983年胡耀邦提出的「第三梯隊」也發揮了順水推舟的作用。

文革結束後,中共在鄧小平主持下積極推動「平反冤假錯案」,即替在文革中蒙冤受難者平反。然而讓所有老幹部官復原職的結果,造成幹部老化情形嚴重,且同一職位由多人擔任之情普遍。當時國務院所屬各部會,在部長之下,各部門普遍都有十多位副部長,不僅冗員充斥,且行政效率低落。

有鑑於此,鄧小平試圖重整組織人事,在1980年8月「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講話中指出:「我們選幹部,要注意德才兼備。所謂德,最主要的就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方針。在這個前提下,幹部隊伍要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1982年9月,中共12大將「實現革命幹部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寫入黨章。

在「幹部四化」方針下,胡耀邦於1983年5月提出建立梯隊接班構想。此構想將中共幹部分為三個梯隊:第一梯隊年齡一般在70歲以上,均為中共建黨元老,如鄧小平、陳雲、李先念、楊尚昆等人。為了讓這些人退居幕後,中共在1年前的12大中,設置了中央顧問委員會,必須具備入黨40年以上資歷者始足以成為委員,每屆委員任期與中共中央委員相同,可列席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且有權對當局提供政策建議;第二梯隊的年齡在60歲至70歲之間,是當下負責第一線工作者,如總書記胡耀邦、國務院總理趙紫陽。

這些人有部分是在中共建政後才入黨,也有些入黨甚早者,例如胡耀邦自井岡山時期即跟隨毛澤東,唯因年齡較輕,在中共建政前並未嶄露頭角。

相較於第一梯隊、第二梯隊均為既有的存在,第三梯隊則是個全新的人才培育計畫。在鄧小平、胡耀邦的構想下,第三梯隊是中共的人才儲備庫,被期望能在1990年代全面接班,入選者應符合「幹部四化」標準,即年齡一般不得超過50歲,級別應為地廳級幹部(以符合年輕化),學歷應有大學以上,但不唯學歷論,實際選才時,則以理工專業者為主(以符合知識化、專業化),思想上應認同「改革開放」路線,即在文革時期持抵制或中立態度者,陳雲還特別點名在文革中追隨中央文革小組造反的人、幫派思想嚴重的人、打砸搶份子等三種人不能提拔,已經提拔的必須清除出去(以符合革命化)。

負責第三梯隊選拔的執行單位為中共中央組織部,主要是由時任副部長李銳主管;流程則是先由省、直轄市或自治區級黨委討論後提報名單,交由中組部考察,審定後再上報中央政治局。首批第三梯隊名單在1984年秋出爐,之後又連續3年推出3份第三梯隊名單。目前外界僅知首份名單人數為一千一百多人,如之後3份名單人數也相仿,則第三梯隊總數應有四千餘人之多。

儘管拔擢年輕人才的立意良善,但仍因遴選了過多高幹子而遭批評。中組部為此邀集多位高幹子弟與會討論,包括陳雲之子陳元、陳毅之子陳昊蘇、于光遠之女于小紅等人均受邀出席,最後由李銳做出總結,認為不應過份強調高幹子弟的特殊性,畢竟「家庭的影響、家教、家風是客觀存在的,不應一味否認」;此外他還推薦入選的高幹子弟去看《曾文正家書》,因為「曾國藩家教很嚴,其後代沒有不爭氣的」,猶如為高幹子弟入選第三梯隊做出保證。

在1984年的名單中,時任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委書記的習近平赫然在列。有趣的是,出身背景與習近平相仿、日後一度成為主要競爭對手的時任遼寧省金縣縣委副書記薄熙來,竟未曾出現在任何一份第三梯隊名單內,原因可能與其在文革時期痛毆父親薄熙來、導致後者3根肋骨斷裂的激進表現有關。

第三梯隊自2002年中共16大後陸續進入領導核心,時任總書記胡錦濤、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均來自名單內;2007年17大、2012年18大總計18名政治局常委中,更只有2人未曾進入過名單。

黨內共識:權力必須傳承給自家子弟

第三梯隊中究竟有多少人屬於高幹子弟,並沒有明確統計數據。中國國家通訊社-中國通訊社出版的《中國新聞周刊》在2014年第33期「第三梯隊名單建立前後」文章中曾指出,最初的名單「已經確定的632人中,高幹子弟33人,只占全部人數的5.22%」,如果之後的名單也相仿,則高幹子弟的入選人數尚在合理範圍,就比例上看可能還低於具共青團身分者,如日後擔任大位的胡錦濤、李克強、李源潮、汪洋等。

然而現實的發展卻是,這群所占比例並不甚高的高幹子弟,日後竟有多數人進入決策核心,這必須歸功於中共內部在1990年代初期達成的「權力必須傳承給自家子弟」共識。1980年代初期,隨著共青團第一書記出身的胡耀邦職掌大權,共青團系統人馬一度大舉進占黨中央,最核心的是先後擔任中央辦公廳主任的胡啟立、王兆國2人,當時政壇一度有「團中央領導黨中央」的說法。然而隨著胡耀邦、趙紫陽先後因過於躁進的改革政策而下臺後,共青團在黨中央的影響力也猶如曇花一現般急閃而過,取而代之的是被外界稱為「太子黨」的高幹子弟群體。

1989年6月「六四天安門事件」,可視為決定共青團與太子黨兩派勢力消長的分水嶺。「六四」前,胡耀邦雖已下臺,王兆國亦被外放到福建省擔任省長,但檯面上的總書記趙紫陽仍屬於改革派,胡啟立也還是政治局常委。然而在「六四」期間,中共大佬決定接受國務院總理李鵬對學運進行鎮壓的意見後,趙紫陽、胡啟立被迫下臺。鎮壓過後,中共元老陳雲讚許李鵬:「看來還是我們的孩子可靠,不會掘自己的祖墳」,高幹子弟群體自此獲得嶄露頭角機會。

李鵬可視為第一位擠身決策核心的高幹子弟。李鵬父親李碩勛為中共早期黨員,1931年在海南島遭捕處決,之後李鵬有一段時間居住於重慶的周恩來住所,外界普遍傳聞周恩來是李鵬的養父。這個說法,雖在2010年據稱依照李鵬手稿出版的《李鵬六四日記》一書中遭推翻,但無論如何,李鵬與周恩來密切關係是不爭的事實。「六四」後,李鵬原以為趙紫陽下臺後自己能接任總書記位置,決果卻事與願違:鄧小平力排眾議,決定由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接任此職。

當時江澤民僅是政治局一般委員,卻一舉超越李鵬、姚依林、喬石幾位常委,直接升任總書記,難免令人不服。為了確保江澤民的權力基礎穩固,鄧小平刻意授予江澤民一個「紅二代」身分,即渲染江澤民叔父江上青為「革命先烈」。江上青出身於1911年,1927年加入中共,1939年陣亡,由於膝下無男丁,為傳承香火,其兄江世俊遂將兒子江澤民過繼江上青為嗣,實際上江上青對江澤民並無撫養行為。鄧小平刻意強調二人關係,係為補足江澤民擔任總書記的正當性。

儘管如此,江澤民仍是有自知之明的:他深知自己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紅二代」,唯有重用高幹子弟,才能贏得其他黨內元老支持。為此,江澤民前往北京履新後,隨即任命自己在上海市委書記時期的副手曾慶紅出任中央辦公廳主任。曾慶紅的父親曾山曾任商業部長、交通工作部長、內務部長等職,曾慶紅可謂「貨真價實」的高幹子弟。曾慶紅在江澤民執政時期,扮演在幕後出謀劃策角色,儼然成為「太子黨」的利益代言人,習近平、薄熙來等均曾受其提拔。

中共決定重用高幹子弟,除因胡耀邦、趙紫陽推行下的改革觸及政權穩定外,也與當時的國際氛圍息息相關。「六四」發生不久後,東歐共產國家紛紛變天,蘇聯也在1991年12月解體,中共高層深恐中國成為下一波受衝擊對象,乃試圖研商對策。

據悉,黨內大老在總結蘇聯、東歐的教訓後,認為如戈巴契夫等新一代領導人缺乏「恪守家業」的意識,是導致各國共產政權先後瓦解的主因,這使得他們更加堅信:唯有全面啟用自家子弟,方能確保政權穩固,例如陳雲就曾表示:「江山是我們打下來的,因此繼承這個江山也應該是我們的後代。」並提出中央領導人一個家庭至少要出一個人進入政界的想法,而鄧小平也默許這個建議,這成為日後包括習近平等「太子黨」們平步青雲的大環境背景。

這些人的父輩當年歷經激烈權力鬥爭,相互爾虞我詐、恩怨極多,然而「太子黨」在改革開放後有了經商致富或政治聯盟的共同利益,多半願意一笑泯恩仇,例如劉少奇遺孀王光美帶領子女與毛澤東後人把手言歡極為顯例。

在這種狀況下,高幹子弟成為一個在政治及經濟領域具有共同利益的特殊群體,當2012年習近平就任總書記時,他們的反應普遍是歡欣鼓舞的。對這群人而言,自鄧小平以降的中共領導人,無論江澤民或胡錦濤都只是黨的「打工仔」,唯有父輩曾出生入死的他們,才是正宗的「八旗子弟」。習近平上臺,意味著這個特殊群體的利益在黨中央有了代言人。

習仲勳廣結善緣 為習近平贏得支持

許多人在研究習近平上位之路時,常將他與年齡、出身背景、發展軌跡相仿的薄熙來做對比。這兩人的父親習仲勳、薄一波均曾擔任國務院副總理,也同樣在90年代成為「中共八大元老」成員,但最後結果是:習近平在2012年晉升總書記,薄熙來則在同年淪為階下囚,這或多或少與父輩的為人處事有關。

薄一波曾是劉少奇舊部,政治立場較為左傾,黨內風評不佳,予人的印象是陰險狡猾、善於見風轉舵。改革開放初期,中共面臨以鄧小平為首的改革派及以陳雲為首的保守派路線之爭,薄一波被歸類為保守派,胡耀邦、趙紫陽兩任改革派總書記被迫下臺,薄一波均參與其中。

根據歷史學者章立凡在《胡耀邦治喪手記》文中描述,1989年胡耀邦逝世後,薄一波試圖參加追悼會,但胡家人認為,薄一波在文革後能重新復出,端賴胡耀邦推動的「平反冤假錯案」,詎料薄一波竟忘恩負義,成為導致胡耀邦下臺的主要批鬥者,因而拒絕讓他進入治喪會場。

習仲勳是中共早期陝北紅軍領導人劉志丹舊部,政治立場素以開明著稱。改革開放初期,他與胡耀邦、趙紫陽思想接近,同被歸類為改革派,且早在主政廣東期間(1978年12月至1980年11月,當時仍是華國鋒執政),即率先在深圳、珠海、汕頭開辦了中國最早的經濟特區(另一個同時期設置的經濟特區是福建廈門)。1987年中共黨內保守派批鬥胡耀邦期間,他是少數願意挺身而出的大佬。

陳利明(曾任湖南省洙州市委黨史辦副主任)撰寫的《胡耀邦傳》一書指出,習仲勳在黨內大老開會議決胡耀邦去留時疾呼:「你們這是幹什麼?這不是重演《逼宮》這場戲嗎?這是違反黨章規定和黨的原則的……我堅決反對你們這種做法。」最後雖未能改變胡耀邦下臺的結果,但其重情重義的形象已深植人心。

薄一波、習仲勳在黨內兩極化的評價,對於薄熙來、習近平仕途影響甚鉅。1980年代負責選拔「第三梯隊」的李銳在晚年接受《自由亞太電台》專訪,談起薄熙來時表示:「思想很像毛澤東」、「受他父親基因影響很深」;另一次接受《美國之音》專訪,則對於習近平如此評論:「我那個時候不曉得他文化程度那麼低,只有小學程度……但我還是支持他,因為他是習仲勳的兒子。」

從這段話可看出兩個重點:一是李銳當年在選拔「第三梯隊」時,確實替習近平開了方便之門,並未善盡審查之責,才會說出「我那個時候不曉得他文化程度那麼低」;二是習仲勛在中共黨內確實廣結善緣,才會讓李銳即使認為習近平能力有限,仍願意因「他是習仲勳的兒子」而給予支持。

總結來說,習近平獨有的「紅色血統」,使其在執掌大權後得以較江澤民、胡錦濤有更高的起步點:既獲得中共元老的認可,也得到掌握政治、經濟資源的「太子黨」群體支持,可說是習近平得以遂行個人集權的基礎條件。

*作者為智庫研究員

[1] 薄一波原話是:「文化大革命中撿了條命,連我兒子小熙來也給我一頓鐵拳,把我打得眼前一黑摔倒在地上。這個狠小子,又在前胸踏了我幾腳,當時就有三根肋骨被踹斷,看他這個六親不認、手毒心狠,連他爹都往死裡整的樣子,這個小子真正是我們黨未來接班人的好材料。」參見楊光,《我所經歷的歷史故事:劉少奇叛徒罪是這樣被認定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