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台灣財政還在加護病房

2015-05-08 04:50

? 人氣

財政部長張盛和推動財政健全方案,讓每年稅收多700億,但民眾平均負債仍增加,台灣財政仍在加護病房。(資料照片,林韶安攝)

財政部長張盛和推動財政健全方案,讓每年稅收多700億,但民眾平均負債仍增加,台灣財政仍在加護病房。(資料照片,林韶安攝)

近年來,台灣的財政部長跟減稅幾乎劃上等號,尤其是馬英九總統的首任財長李述德任內,一舉將遺產贈與稅率從50%降到10%、營利事業所得稅率從25%降到17%,讓台灣成為全世界租稅負擔率(稅收占GDP比重)最低的國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就因為如此,驚險推動「財政健全方案」,讓國庫每年可以增加約700億稅收的現任財長張盛和說,稅改方案已初見成效,確實値得鼓勵。然則,過去五年來,國人平均背負的國債,依然從20.4萬元增加到23.9萬元,卻實在讓人高興不起來。

張部長所謂的初見成效,只不過是讓今年的國債占前三年度名目GDP的平均數,降到約36.2%。這僅代表了,從預演算法上來說,中華民國政府還有舉債、向後代子孫借錢的空間。 

咦?你沒看錯,這個改善,是讓你可以借更多錢,並不是你還了很多錢。所謂的初見成效,不過就是讓住在加護病房的台灣財政可以暫時拿掉呼吸器,但還無法離開加護病房,更別說轉到普通病房,重新調整體質。  

一年700億,這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天文數字,但為何卻對台灣財政的改善效果有限? 

光從104年度的總預算來看,編列要償債的經費就高達660億元,「增加」的稅收都備還債吃掉了。然而,中央政府欠了有5.5兆元,即使660億都拿來還債、且不再有新增債務,也要還超過80年才還得完。更別說,這660億裡面,大部份都是在付利息,即少部份才還了本金。這是因為,政府的預算思維跟一般家庭的想法大不同。 

多數的家庭、個人,除了買房子、買車子等大筆開銷會跟銀行借款,大部分都是採取「量入為出」的財務策略,也就是賺多少、花多少。但國家財政美其名要支援經濟發展、負擔社會福利等等,是「量出為入」原則,也就是需要多少錢,就編多少預算,不夠的部份或是借錢(舉債),或是賣掉國家擁有的資產,像是土地、國營事業等等。 

也因此,一旦遇到好大喜功的政治人物,或者是要讓選舉支票兌現,就會不斷增加舉債金額,讓債務越滾越大。尤其,從李登輝前總統開始,降稅,幾乎就成為「救經濟」的唯一藥方。問題是,執政者救的是經濟成長率,並不是經濟體質,不但沒有治本,連治標都談不上。因為,這個成長率跟民眾的荷包關係不大,降稅只養肥了有錢人跟大企業,國家還是負債沉重,一般受薪階級還是一樣苦哈哈。

尤其,最近金管會還委託研究證交稅,似乎想打降低證交稅的主意;還有立委因為選舉快到了,又希望調降期交稅。

提醒張部長,台灣的債務還沒有出加護病房,該推動的房地合一時價課稅,甚至是檢討兩稅合一等,都要持續推動。否則,2016的大選年之前,不管是哪一黨的候選人,或者是尋求連任的立委,都可能提出降稅當做政見跟訴求,很可能又要讓台灣財政得裝上呼吸器,甚至是電擊恢復心跳。

*作者為史丹福大學博士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