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德觀點:軍事經濟學家能保護台灣嗎?

2023-07-05 07:10

? 人氣

12月6日,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與澳方舉行年度澳美部長級磋商會議(AUSMIN)後宣布,美國將增加在澳大利亞的軍事存在。(美聯社)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與其盟友澳洲舉行年度澳美部長級磋商會議(AUSMIN)後召開記者會。(資料照,美聯社)

惠特利指出,過去經濟學家甚至有助於引導戰略層面的決策。美國為二次大戰的諾曼第登陸做準備時,計量專家用數字指出,美國要到1944年年中才能擁有夠多的航運能力與登陸艇,因而成功延後了原本過於樂觀的登陸時程。值得注意的是,歷史類比上最接近中國攻台的戰役就是諾曼第登陸,這個經驗值得充份了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更宏觀的規劃

當然,個體經濟學不是唯一可以應用於使軍事管理更活絡的社會科學,不同的替代觀點提出的方向有時候甚至完全相反。

政治學就是其中一個例子。賽局理論告訴我們應該重視各方放出的訊號(Signaling),但重複賽局很難進行邊際效用分析。假設中國已經決定占領台灣,拒止與協防之間的資源配置比例就很好計算,但灰色地帶的威嚇就更為複雜,各方的反應強度都有可能影響中國之後會不會採取更全面的行動,對台軍事行動不一定會只有一輪。

惠特利指出,在美國對歐洲的軍費開支上,經濟學與政治學的看法就截然不同。經濟學家指出美國在歐洲的開支具有公共財特質,引來搭便車效應,因此往往反對增加開支。但政治學家更有可能強調美歐聯盟的作用,並鼓勵增加支出。

此外,由於當代的戰爭越來越重視軍民整合,總體經濟學變得越來越重要。當單一能力差距無法直接決定成敗,就應該逐一盤點每種能力之間的落差,舉例來說,如果對方利用金融弱點本身作為武器,我方該怎麼回應?惠特利認為這種時候有更簡單的判斷基準:美國在二戰期間的國防支出高達GDP的43%,在韓戰期間也占GDP的15%。相較之下,台灣的軍民能力方面還遠未達到極限。

隨著經濟制裁在美國國家政策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總體經濟模型對決策者將更為重要。若想有效地決定總體方向,就得能夠從各種角度積極思考,以有效指導決策。

國防的明日之星

軍隊在使用經濟學的時候,通常都是用來解決內部問題,最常用到的領域分別是勞動經濟學、健康經濟學、產業組織學。勞動經濟學可以幫忙指導軍隊人力規模與結構的決策;健康經濟學同樣與人事管理密切相關,尤其是部隊部署到海外時;最後,產業組織學,即討論市場結構和競爭的領域,則可以讓軍方了解供應商會如何因應不同的採購政策。

但這些決策都離實際上的作戰非常遠,而惠特利認為台灣的處境,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研究這些問題,就像美國可以做的那樣。然而,正因為與中國的對峙不會是一場單局遊戲,即使台灣目前要準備應對中國2027年的軍事行動,依然不能忘記培植長期的應對能力。根據眾所周知的格言,後勤決定戰爭的勝敗,軍事管理是後勤的後盾。

經濟學有助於概括管理中的某些問題,並促進軍方和民間企業之間的人才流動,使全民防禦更加穩健。惠特利表示,「我鼓勵所有經濟學家都可以考慮為國防領域服務」,「加入之後,你大概會發現自己可以幫得上很多忙。」

*作者為為台灣金融研訓院特聘外籍研究員,譯者為劉維人。本文選自163期台灣銀行家雜誌,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