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像個中風傾斜的國家…」陳美伶:地方創生不能自嗨,今年要向企業界敲門

2023-06-18 08:00

? 人氣

地方創生擘劃美好願景,但不能只是「自嗨」。陳美伶表示,今年要主動向企業界敲門,在ESG方面有更深入的連結。(取自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FB專頁)

地方創生擘劃美好願景,但不能只是「自嗨」。陳美伶表示,今年要主動向企業界敲門,在ESG方面有更深入的連結。(取自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FB專頁)

台灣不僅面臨高齡、少子化的威脅,人口過度集中都市,導致城鄉、東西發展失衡也是一大問題,看在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眼裡,「台灣就像個中風傾斜、不太健康的國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陳美伶在《風傳媒》Podcast節目「未來商學院」提到,過去政府推動許多幫助地方發展的計畫,例如一鄉一產業、一鄉一特色、社區總體營造和農村再生等,卻還是難以徹底解決人口外流的沉痾。

尤其2017年國內新生兒人數正式跌破20萬人,大家開始意識到這是個國安問題,必須對症下藥,當時擔任國發會主委的陳美伶責無旁貸,一步一步催生「地方創生」政策;即便卸下公職,她也匯集民間企業的力量,共同創辦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不能直接照抄日本 打造台灣原生版的地方創生

陳美伶表示,「地方創生」這四個字源自於日本。當初之所以沿用,主要是因為日本也面臨人口結構兩極化、都會區負擔過重的挑戰,甚至擔心出現滅鄉、滅村的情況,台灣想要解決相同的問題,大家也能理解日本漢字,有助於未來交流,不必再創一個新名詞。

但她強調,儘管台灣參考日本政策,卻不能直接抄襲或模仿,因為國土面積、人口密度不同,各自有各自的難題,我們必須打造屬於台灣原生版的地方創生戰略或行動計畫。

回顧先前政府提出的政策,陳美伶認為缺乏「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雖然在硬體建設、環境規劃方面有所改善,卻沒有考慮到如何讓人們留在那個地方,也未從經濟和產業方面出發。陳美伶說,她不喜歡使用「偏鄉」這個詞,但這些地方人口外流的情況確實嚴峻,如果有足夠的就業機會和產業支持,「誰會願意離鄉背井呢?」

2019年是台灣地方創生元年,隨後迎來新冠疫情的威脅,陳美伶坦言,她在2020年離開公部門時,非常擔心培育的種子是否就此熄滅,但她發現這些年輕一代的夥伴們非常有韌性,大家在這期間學習數位轉型、重視人才培力,比起疫情爆發之前,現在更加茁壯、強大。

(延伸閱讀:20年後,每3人就有1名65歲以上的老人!台灣出生人數創新低,未來還有這些危機

高手在民間 公共政策要變全民運動

不過話說回來,既然政府已將地方創生奉為國家安全戰略層級的政策,為什麼還要創辦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呢?

陳美伶表示,大家常說「高手在民間」,其實很多資源也都在民間,想要推動公共政策,如果少了民間力量是做不起來的,大家不能只是在旁邊鼓掌叫好,而是跳下來參與這項全民運動。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創立之初,明確宣示不會參與政府的標案,也不會接受政府的補助,「我們的目標是打造台灣地方創生的大平台」,讓在地方上努力的團隊得到關注,根據他們的需求協助行銷、曝光及培力,吸引更多外部資源。

她也提到,目前仍有一些傳統法規還未鬆綁,導致部分地方創生團隊計畫窒礙難行。就以食農教育來說,本意是希望讓人們從產地到餐桌有個良好體驗,但是根據現行法規,想要在從地上建造餐廳,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夢想。

另外,台灣很多老屋是從日治時代留下的木造房子,它們並未列為文化資產,地方創生團隊希望能夠活化這些老屋,修建後卻因為法規限制,只能開咖啡廳或提供輕食,可使用的項目太過侷限。陳美伶說,在某個南部縣市,盤點發現有5000、6000棟類似的木造房子,如果好好整頓,形成獨特聚落,就能發展地方特色。

地方創生不只是青年課題 壯世代也應積極參與

對於地方創生,各界多所期待,長期致力推動「壯世代」理念與政策倡議的壯世代教科文協會理事長吳春城,就曾向陳美伶建議,地方創生也要納入壯世代,借重他們寶貴的經驗促進地方發展。

陳美伶強調,她非常推崇吳春城的看法,其實在推動地方創生的過程中,從來沒有將此議題和青年返鄉或青年創業畫上等號,只是相關政策經常綁在一起,讓人誤以為地方創生僅僅是年輕人的課題。

(延伸閱讀:政府高喊「高齡科技產業策略」,可惜卻劃錯重點!壯世代:照這政策方向就完蛋了

她指出,地方創生必須是全民共創,因為成功無法複製,但經驗可以傳承,老一輩的經驗和文化底蘊都是非常重要的,期待老、中、青三代共襄盛舉,並將教育視為最後一哩路,從小培養人們對地方的關愛和參與能力。

「我們這一輩的人享受了台灣經濟成長和民主化帶來的好處,是最有錢,也是最有經驗的族群。」陳美伶認為,如今台灣發展不均衡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壯世代不能只是吃喝玩樂、遊山玩水,把問題全部丟給年輕人承擔,應該也要挺身而出,利用剩下的黃金歲月為社會貢獻一己之長。

主動向企業界敲門 深化ESG連結

地方創生擘劃美好願景,但不能只是「自嗨」。陳美伶坦言,最近有感於自己困在厚厚的同溫層,今年要主動向企業界敲門,在ESG方面有更深入的連結。

陳美伶指出,台灣上市櫃企業或者營業額達到一定門檻的公司必須提供ESG報告,大家對於環境保護(Environment)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努力有目共睹,但在社會責任(Social)方面則不夠精實,也沒有很深的內涵。

然而,地方創生的團隊在各地方所做的內容與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是相符的,每個團隊至少可以從17項目標中勾出3項,「多不見得是好事,重要的是集中Focus在這些項目上。」

(延伸閱讀:ESG比你想的好玩!這家公司用52件事愛地球,沒有KPI壓力,員工照樣玩嗨

陳美伶認為,如果地方創生團隊能夠成為台灣企業的策略夥伴,建立SDGs 17項目的合作關係,那他們的故事和成長過程就會成為企業的一部分,這樣一來,企業的ESG報告就可以更具內容和故事性,能夠打動人心。

因此,她打算帶領地方創生團隊主動向企業簡報,讓他們看到相關產品和服務內容,根據自身的核心價值和策略建立長期合作夥伴關係。

舉例來說,台灣從80年代開始禁伐天然樹木,坊間大量進口木材用於製造家具產品,每年台灣仍然產生約1000萬噸的廢棄木材,這些木材通常透過焚燒解決,並不利於環境。

有個地方創生團隊致力於循環經濟領域,其中包括專業的樹藝師和樹醫師,可以幫助修剪、整理這些樹木,這些修剪下來的木材可以進一步提取木作液製成清潔用品,企業就能在廠房中使用,也可以當作員工福利或贈品,而不需要編列預算委請廠商處理木材。

另外一個例子是,地方創生團隊希望農業朝向更好的經營模式發展,不再使用常規農法和農藥,因此他們努力整合農民,讓企業認養農地,打造更好的經營模式,不僅增加農民收益,同時我們也能享用更健康的食品。

台灣人口結構已經「回不去了」,更應該及早盡力轉型與活化,降低對於整體社會的衝擊。陳美伶強調,地方創生並不會直接促進生育率,但她相信會產生間接效應,「我們應該鼓勵人們在家鄉擁有美好的生活,讓更多人願意參與其中,因為現在台灣真的很需要這樣的新活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彥呈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