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畢卡索的情婦

2023-06-10 06:20

? 人氣

法國女畫家佛杭索瓦絲・吉洛(Françoise Gilot)與她的作品,攝於1965年(AP)

法國女畫家佛杭索瓦絲・吉洛(Françoise Gilot)與她的作品,攝於1965年(AP)

「妳以為人們會對妳感興趣?說實在的,人們絕對不會只對妳本人感興趣。就算妳感覺人們喜歡妳,那也是出於好奇心,對一個曾經與我朝夕相處的人感到好奇。」

2014年美國傳記電影《大眼睛》(Big Eyes)描述畫家瑪格麗特・基恩(Margaret Keane)如何走出同為畫家丈夫的名聲陰影,以自身才華在藝術界發光發熱。基恩之外,近代文化界這樣的奇女子還真不少:「費茲傑羅的夫人」賽爾妲・費茲傑羅(Zelda Fitzgerald)的女人」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海明威的妻子」瑪莎・蓋爾霍恩(Martha Gelhorn)是一位優秀的戰地記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甫於6日以101歲高齡在美國紐約辭世的佛杭索瓦絲・吉洛(Françoise Gilot),正是其中一位。吉洛生於法國,當過20世紀最偉大藝術家畢卡索(Pablo Picasso)10年情婦,同時是一位才華洋溢的畫家與作家。

1943年春天,年方21歲的吉洛到巴黎火車站送別恩師、匈牙利猶太裔畫家羅茲達(Endre Rozsda),逃離納粹佔領當局的迫害。當火車啟動,吉洛哭著問老師:「我該怎麼辦?」羅茲達故作輕鬆,笑著大喊:「別擔心!誰知道?說不定三個月後,妳會遇見畢卡索!」

兩個月後,吉洛和朋友坐在巴黎塞納河(La Seine)左岸一家餐廳,一名「身材矮小、頸子粗短」的老男人端著一碗櫻桃走過來攀談,邀請她參觀他就在附近的畫室。老男人正是畢卡索,比吉洛足足年長40歲。

那年夏天,兩人已是情侶;3年後兩人同居。畢卡索一生與無數女性周旋糾纏,結過兩次婚,情婦接二連三,其中兩人自殺、兩人精神崩潰,稱之為「女性殺手」並不為過。吉洛與眾多「畢嫂」不同,雖然她與畢卡索在一起將近10年(始終維持「情婦」身分),生了一對兒女,是他這段時期創作最重要的繆斯(muse)之一,但她並沒有被他摧毀,而是在1953年9月毅然決然出走,嘗試以藝術家的身分自立門戶。

吉洛多年後受訪時強調:「我並不是這段感情的囚徒。來到是我的意志,離開也是我的意志。」畢卡索大惑不解(向來只有他拋棄女人,哪有女人會主動離開),警告吉洛:「妳以為人們會對妳感興趣?說實在的,人們絕對不會只對妳本人感興趣。就算妳感覺人們喜歡妳,那也是出於好奇心,對一個曾經與我朝夕相處的人感到好奇。」換言之,他預言(或詛咒)她永遠走不出他的陰影,就算離開也還是他的附屬品。

看看吉洛的出身背景,或許不難理解畢卡索為何錯得如此離譜。吉洛家境富裕,父親艾彌爾(Emile Gilot)是農業經濟學家與化工製造商,極度重視獨生女的教育;她的母親是水彩畫家與陶瓷工藝家,藝術史素養深厚。在母親啟蒙之下,吉洛3歲開始畫畫,5歲立志要當藝術家。

吉洛讀過倫敦大學巴黎分校(British Institute in Paris)、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 )、巴黎大學( Sorbonne)等頂尖學府,先後主修英國文學與法律。父親堅持要她成為律師或科學家,但她對藝術一往情深,後來放棄法學院學業。1943年邂逅畢卡索那年,吉洛在巴黎辦了生平第一場個展,父女衝突來到最高點。

不難想見,年輕的吉洛不會是一個小鳥依人、任憑擺布的女性,自由、獨立、反抗與開創是她性格中的重要成分,也注定她與畢卡索終將分道揚鑣。畢卡索曾告訴吉洛:「女人分兩種:女神與蹭鞋墊(doormat)。」畢卡索的孫女瑪莉娜(Marina Picasso)寫道:「他以獸欲降服這些女性,馴化她們,迷惑她們,吸收她們,將她們粉碎後塗抹在畫布上。他夜復一夜榨取她們的精華,一旦她們的心血流乾,他也就棄之不顧。」

法國女畫家佛杭索瓦絲・吉洛(Françoise Gilot)的作品《在路上》(On the Way)(ESIG HIPWOUAo@Wikipedia CC BY-SA 4.0)
法國女畫家佛杭索瓦絲・吉洛(Françoise Gilot)的作品《在路上》(On the Way)(ESIG HIPWOUAo@Wikipedia CC BY-SA 4.0)

其實畢卡索不僅對女性如此。吉洛在回憶錄《與畢卡索的生活》(Life With Picasso)中寫道:「有一天,我們觀看在陽光中飛舞的塵埃⋯⋯畢卡索說:『對我而言,沒有任何人具有真正的重要性,人們就像這些微粒,掃把一揮就無影無蹤。』」

吉洛知道,假以時日,她在這段感情中終將淪為蹭鞋墊與塵埃,終將被榨乾、被拋棄。她拒絕接受這種命運。畢卡索的反應可想而知,尤其是《與畢卡索的生活》出版之後,他想方設法封殺前情婦的藝術家事業,威脅要與膽敢展出吉洛畫作的畫廊斷絕關係,從此對他與吉洛的一對兒女視同陌路。儘管如此,吉洛終究衝出重圍。

弔詭的是,她能夠自立門戶也要感謝畢卡索。畢卡索幫助她掙脫父親鉗制,帶她結識馬諦斯(Henri Matisse)、布拉克(Georges Braque)、夏戈爾(Marc Chagall)、米羅(Joan Miró)、艾呂雅(Paul Éluard)、賈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等大師,讓她的藝術涵養與自信更上層樓。就學習與成熟歷程而言,吉洛可說是當時歐洲最幸運的女性藝術家。

可能更讓畢卡索氣結的是,吉洛「充分利用」這位舊日情人。《與畢卡索的生活》1964年一問世就賣出100多萬本。1990年她出版《馬諦斯與畢卡索:藝術中的友誼》(Matisse and Picasso: A Friendship in Art),剖析兩位大師的瑜亮情節(兩人分別在1954年、1973年過世)。

1996年,好萊塢從吉洛的視角將她與畢卡索的故事拍成電影《狂愛走一回》(Surviving Picasso),由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與娜塔莎麥克洪(Natascha Mcelhon)擔綱。2012年,她在紐約曼哈頓辦了一場回顧展「畢卡索與吉洛:從巴黎到瓦洛里,1943-1953」(Picasso and Françoise Gilot: Paris-Vallauris),展出兩人10年狂愛留下的30幅畫作。

吉洛的畫風當然受到畢卡索影響,例如早期畫作中扭曲的人體;但許多評論家認為更有馬諦斯的流風餘韻,從兩人愛用的高飽和度色彩可見一斑。她是巴黎畫派(École de Paris)與新現實主義(Réalités Nouvelles)的健將,後來以石板印刷、銅版蝕刻等版畫技巧另闢蹊徑。1980年,吉洛開始創作「漂浮畫作」(floating paintings),將巨大的畫布懸於空中,兩面進行創作。

她與第一任丈夫所生的女兒奧瑞莉亞(Aurélia Engel)指出,母親最重要的遺緒除了創意,還有勇氣;呈現在作品中就是不斷推陳出新,拒絕打安全牌。奧瑞莉亞說:「她不是不會恐懼,但她永遠能夠直面恐懼,向空虛挺身一躍,不計後果承擔風險。」吉洛本人則言簡意賅:「我從不覺得繪畫無聊。」

對藝術家而言,時間是最公平的考驗者與仲裁者。時至今日,從巴黎龐畢度中心(Centre Pompidou)到紐約大都會美術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都可以看到吉洛的作品。2021年,她的兩幅早期畫作《彈吉他的帕洛瑪》(Paloma à la Guitare)與《活森林》(Living Forest)在拍賣場中以130萬美元(新台幣4000萬元)高價拍出,雖然與畢卡索的1億7940萬美元紀錄仍有不小的差距,但已經在當代藝壇穩佔一席之地。

畢卡索死後有知,這位「情婦」的成就應該足以改變他對女性的觀點。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專業譯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