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初,法國總統馬克宏和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聯袂訪問中國,兩人展現出截然不同的對中態度。前者強調歐洲戰略自主,並稱不應盲目追隨華府的對中政策;後者則在出訪前夕表示「中共企圖對國際秩序進行系統係改變,好讓中國登上舞台中心」,強硬的對中立場與美國並無二致。有專家認為,對歐洲各國來說,馮德萊恩的立場恐怕已經過度偏向美國。
美國雜誌《外交政策》(FP)專欄作家沃荷拉(Anchal Vohra)20日撰文指出,對部分歐盟(EU)國家來說,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近期展現的強硬對中立場,較像是美國觀點,而非團結一致的歐洲政策。
今年3月30日,馮德萊恩在赴中訪問前的一場演講中,試圖替歐洲的對中政策換上新基調。她在演講中稱,中國共產黨(CCP)正企圖對國際秩序進行系統性變革,好讓中國登上舞台中心,並進入「安全與控制的新時代」。這也意味著,中國正在形成一個新的平行權力中心,以抗衡美國等西方國家在全球政治中的主導地位。
一週之後,馮德萊恩抵達北京時,持續對中國發表強硬言論。她警告中國政府,切莫提供俄羅斯武器及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同時譴責中共在新疆侵犯人權,並明確表示歐洲十分不滿對中貿易逆差持續在增加。同時,馮德萊恩也指出,歐洲決心要在關鍵原物料上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並監督歐洲公司關鍵技術的共享情況。
Critics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president say she pursues U.S. interests with vigor but lacks similar enthusiasm on important matters for the EU’s future, FP’s @anchalvohra writes. https://t.co/rdtUCgy3F0
— Foreign Policy (@ForeignPolicy) April 20, 2023
歐洲各國對中態度分歧,與美國結盟意願低
沃荷拉表示,馮德萊恩的言論確實極具說服力,但歐洲各國至今在對中立場上仍有諸多分歧。歐盟2019年將中國同時列為合作夥伴(partner)、競爭者(competitor)和對手(rival),但27個成員國迄今仍對於如何詮釋中國角色存有不同意見。中東歐國家與美國立場相近,對中態度強硬;部分西歐國家表示不想屈從於華府,另外一些則礙於經貿因素而不願激怒中國。
法國智庫「賈克迪羅研究所」(Jacques Delors Institute)資深研究員法布利(Elvire Fabry)指出,歐洲人目前關注的焦點都在俄烏戰爭和不斷飆漲的物價,在此情況下,他們根本無心與北京攪和。她告訴《外交政策》,馮德萊恩正試圖「加快成員國之間的凝聚力」,並敦促各國決定對中國採取「新立場」。
法布利說,美國對歐洲的期望有二:第一,提出連貫且統一的對中政策。第二,該政策必須與美國政策保持一致。不過法布利坦言,雖然歐洲人清楚知道到自己得重新思考對中政策,但他們恐怕沒意願與美國結盟。
歐盟兩巨頭不同調
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月初訪中時向媒體表示,歐洲應建立「戰略自主」,拒絕成為美國的「附庸」,且必須避免被捲入中美兩強在台灣問題上的對抗。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是最先跳出來支持此論點的人之一。他表示,現在越來越多歐洲領導人都傾向奉行戰略自主,尋求爭取獨立於華府的戰略路線。馬克宏和米歇爾的觀點,明顯與馮德萊恩不同。
2名歐盟內部人士告訴《外交政策》,米歇爾和馮德萊恩之間的對立關係,早就是公開的秘密。根據最近的一份民調報告指出,馮德萊恩正在執行脫節的外交政策。另一份由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 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21年針對12個成員國進行的民調則顯示,多名受訪者認為,現在是「歐盟在跟中國打冷戰」,而非他們各自的母國。
馮德萊恩親美
沃荷拉指出,馮德萊恩是極度親美的人,但拜登(Joe Biden)政府去年推動價值逾4000億美元的《降低通膨法》(Inflation Reduction Act),卻讓她陷入兩難。該法旨在鼓勵美國國內產業發展綠色技術,但卻被歐洲人視為保護主義,擔憂會為他們帶來利益損失。儘管馮德萊恩嘗試減輕傷害,但當她試圖為向美國出口關鍵材料的歐洲公司爭取豁免權,以便他們利用美國補貼來保持競爭力時,卻被指責草率行事。
法國籍歐洲議員韋德蘭(Marie-Pierre Vedrenne)也表示,馮德萊恩日前訪問華盛頓期間,在沒有得到授權及通知成員國的情況下,就與美國展開談判,包括承諾與美國就關鍵原物料達成有關協議,這讓其他歐洲人士深感驚訝。
美國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副主席雷瑟(Ian Lesser)表示,歐洲國家對中國的態度現多轉強硬,原則上還是會同意馮德萊恩制定的歐洲政策,不過各國在政策語彙使用上仍略有不同。雷瑟說,馮德萊恩認為「歐盟和美國的利益不可分割,雙方的路線應該趨同」,如果撇開歐盟執委會和部分成員國的立場,歐盟各國對中國的態度差異並不大。
然而有些人則認為,馮德萊恩積極追求美國利益,但在至關重要的歐盟議題上卻興趣缺缺,例如:歐盟改革。歐洲議會德國綠黨籍議員弗洛伊德(Daniel Freund)說, 歐盟長年以來都在討論廢除「一致決議」的規定,因為匈牙利經常藉此要脅其他成員國。弗洛依德說,雖然馮德萊恩對改革想法表示歡迎,但她從未將其視為優先事項。
另外,馮德萊恩的集中決策權也讓歐盟高層感到惱火。不少人指控她,把超過20多位的歐盟委員晾在一旁,只跟一小群顧問工作,行事風格簡直就像美國總統。歐洲智庫「卡內基歐洲」(Carnegie Europe)資深研究員萊恩(Stefan Lehne)說,馮德萊恩正在決定整個執委會的政策,她也確實於其中確立了自己的強大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