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大陸工作,不代表我不愛台灣」中國惠台政策是否見成效?

2018-08-13 10:40

? 人氣

(BBC中文網)

(BBC中文網)

中國大陸國台辦8月初宣佈,台灣居民到大陸工作,不需要再辦理專門的「台港澳人員就業證」,簡化了台灣人到大陸工作的程序,被視為大陸拉攏台灣人的最新舉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表示,這項措施將逐步為台灣居民在學習、就業、創業和生活上,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而台籍工人失業時也可在當地按規定進行失業登記,享受公共就業服務。

這項措施可能會吸引更多台灣年輕人前往大陸工作,造成台灣人才流失,台灣陸委會表明會強化台灣「留才機制」,反制陸方。

有在北京工作的台灣人接受BBC中文採訪時表示,到大陸工作是為了尋找更好的機遇,但這只是中短期的個人考量,不會輕易改變自己對台灣的認同感,或是變得支持大陸的想法。

多名台灣學者對BBC中文表示,台灣這項新措施可被視為「惠台31條」的延伸,是大陸「統戰的軟策略」之一,統戰層面從透過行業,延伸到從個人入手。而此項措施是由大陸單方面宣佈,亦突顯大陸目前繞過台灣當局的對台政策,對台灣以至兩岸關係也不一定是好事。

台灣民眾怎麼看?

過去,台灣居民如欲赴台工作,需要花幾個月辦理證件,提供體檢、暫住證、在職證明等資料,去申請就業證,這樣增加了大陸企業僱用台灣人的成本,亦會因此引發一些勞資問題,所以台商一直倡議希望取消就業證。

24歲的台灣人曲小姐,在台灣的大學畢業後到英國進修,之後從事翻譯工作,但她坦言,台灣的市場容納不到這麼多翻譯員,而且北京薪水也比台灣好,所以她到北京尋找工作。

不過,過程並不是這麼順利,她在今年3月找到第一份工作,公司不願意幫她申請就業證,但沒有就業證則沒有保障,所以她辭工去找另外一份工作。

這家新公司願意協助她申請就業證,但過程波折重重,流程十分繁複,花了3至4個月才辦到就業證。她認為如果台籍勞工不用申請就業證,對大陸的小公司會有很大的幫助,而對台籍員工也好有處,因為她聽說,一些大陸企業,會以要申請就業證為由,壓低台灣員工的薪水。

資料圖片
 

在北京工作的曲小姐不認為自己在大陸工作會被同化,或是變得十分支持大陸。

「我還是很相信台灣的自由與開放。」

她坦言到北京前已做好凖備,購買價錢較高的VPN來「翻牆」上網。她說自己經常用社交媒體,看Netflix,和收聽BBC的節目,「不能接受沒有這些東西的生活,如果沒有的話,生活好像少了一部分」。

她目前沒有經歷過完全不能「翻牆」的日子,但如果真的這樣,她說:「那就完了,那就只能發朋友圈了,希望那天不要來,否則真的會崩潰。」

「在台灣,我們這一代人是天然獨,我覺得台灣就是台灣,但我在這邊避免討論這個問題,不想惹上麻煩,我覺得我仍然非常愛我的家鄉、非常愛台灣,」她說,「我一直希望有一天,等我更有能力時,我還是希望回到台灣,或是為台灣做特別的事情。」

大陸此次宣佈的措施被指是嘗試拉攏台灣民眾,但這可能只是大陸的一廂情願。

美國華府台美關係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陳以信對BBC中文說,大陸的所謂「惠台」政策,不能夠有效地拉攏民心,因為他們是從統治者階層,由上而下地猜度民意,欠缺一種客觀科學的工具。

「大陸提到民心時,只是統治者自己的想像,缺乏事實基礎,」他說,「北京當局或許看到愈來愈多台灣人到大陸就心滿意足,但結果就是愈來愈多台灣人,身在曹營心在漢,愈了解大陸,愈討厭大陸,這是大陸對台政策上最大的一個盲點。」

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助理教授黃兆年接受BBC中文採訪時,用「麵包」與「愛情」來比喻台灣人到大陸工作的考量。一方面,大陸提供更多的「麵包」去吸引台灣人去大陸,但台灣民主自由的「愛情」或許能令台灣人放棄這個「威權制度」的麵包。

他舉例,大陸學府嘗試邀請台灣年輕學者到大陸工作,台灣學者一般會要求比台灣高很多的待遇條件,因為他們留在台灣,本來可以享受自由的學術環境──這是錢買不到的事情。

他對記者說,近年香港想移民到台灣的人數上升,並非因為台灣「麵包不是特別大」,但是因為中國因素下,香港人受到台灣自由民主的土壤吸引,台灣人應該珍惜自己這種軟實力。

資料圖片
 

人才流失

不過,持續的人才流向大陸,也為台灣當局所警惕。台灣陸委會認為,陸方不斷出招吸引台方的技術人才是有「政治意圖」,台灣政府會持續強化台灣留才機制,反制陸方。

曲小姐表示,台灣人才流失不單是流向大陸,很多台灣人也去歐美、日本工作,她指整個社會氛圍,讓年輕人看不到前境、看不出台灣公司會善待員工。

台灣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張宇韶認為,台灣政府確實要考慮如何吸引台灣年輕人留在台灣的問題,特別是年輕人面臨工時過長、薪資結構低迷的問題。

「改善台灣投資環境,讓年輕人留在台灣,不單是因為這是他們的家鄉,也是一個有希望的環境,這個很重要,」張說。

他認為,政府要向前往大陸工作的台灣民眾解釋,在大陸投資工作的風險。

淡江大學學者黃兆年認為,台灣必須思考如何把自己的產業與就業機會做好,他認為台灣當局推出的5+2產業創新計劃,也是考慮把台灣的產業結構轉型。

前國民黨發言人陳以信認為,台灣人才流失是民進黨政府的責任,因為政府無法促進經濟自由化、國際化,而民進黨嘗試推動把大陸排除在外的經濟自由化,也不容易成功,就算現在強調要強化留才機制,也只是很表面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民進黨政府提出的產業轉型計劃成效有多少?仍然有待觀察。

目前到底有多少台灣人在大陸工作?BBC中文無法取得官方數字,但一些保守估計,單是上海便有約50萬名台灣商人、台籍幹部及其眷屬。而根據陸委會資料,2004年至2017年間,共有567名台灣人因為在大陸設有戶籍或領用大陸護照而喪失台灣人身份。

資料圖片
 

兩岸關係變成「沒有關係」

張宇韶、黃兆年、陳以信三位台灣觀察人士都認為,這項措施再次突顯了陸方在對台政策上,繞過了民進黨政府。

近期一連串兩岸事件中,已經看出兩地關係每況愈下。大陸對台政策「硬的更硬」,例如強迫公司把台灣「正名」成「中國台灣」,不能稱呼台灣為「國家」等等;又因為台灣發起奧運正名活動,東亞奧委會取消台中主辦2019東亞青年運動會,在金門通建通水事件中,陸方「溫情喊話」,台灣則是「冷處理」。

曾任民進黨中國事務副主任的張宇韶認為,陸方已從過去的代理人模式,變成「直營、直銷」的方法,不理會民進黨的公權力,會對台灣造成影響。

淡江大學學者黃兆年認同,大陸繞過台灣當局推行兩岸政策,對台灣不是好事,最理想的狀態是,台灣和大陸恢復官方溝通,但別無選擇之下,台灣對外可以做的是,與價值相符的盟友與國際,謀求安全、經濟上的合作,作出勢力的平衡。

前國民黨發言人陳以信認為,現在兩岸關係變成了「沒有關係」,大陸單方地處理兩岸關係,不與台灣當局協議,就沒有所謂的「互惠條件」,這會令台灣當局對大陸政策,失去能動性和原本有效的政策工具。

他認為,台灣政府不需就兩岸每次事件都有反制動作,有時候會適得其反,例如在M503航路事件以及航空公司把台灣改名的事件,台灣當局嘗試從減少航班或是不准個別公司停靠空橋等方式應對,最終苦了台灣人和到台灣的旅客、商人。

「如果我是大陸當局,恨不得台灣就這麼笨,大陸不民主才會這樣做,台灣這麼民主還這麼搞,是一種倒退,」他說。

他認為,當局應避免提出錯誤的反制動作,在這次事件中,應思考把自己的經濟做好,增加自身產業的實力,增加經濟自由化、國際化,吸引台灣年輕人留在台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