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子除了繳貸款,還有管理費!專家:趕快檢討支出,不然你會住得很焦慮

2023-03-17 07:20

? 人氣

專家表示,買房並不是單純只買「房子」,舉凡社區標配的設施、管委會的好壞,甚至是鄰居的素質,都是重要指標。(圖/翻攝自Google maps)

專家表示,買房並不是單純只買「房子」,舉凡社區標配的設施、管委會的好壞,甚至是鄰居的素質,都是重要指標。(圖/翻攝自Google maps)

主計處統計社區住宅的管理費指數在今年2月創下新高,來到102.35。不要小看「管理費指數創新高」,這不事一件小事,這是「住不起」的又一重大警訊!而且,管理費逐年快速升高絕對是可預期的,沒有最高,還有更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要以為買了房子就只有房貸壓力而已,現實中,在買不起、租不起的情況下,更出現了「住不起」的現象,管理、維護、修繕問題,每個月要繳的管理費金額不小!其壓力已經嚴重影響住戶居住品質與身心健康,很多社區出現了公設荒廢,甚至住戶集體焦慮,產生管理費壓力症候群,有的住戶因此情緒失控,更嚴重的並造成心理失調。(延伸閱讀:老屋管理費月繳500,買到賺到?錯!專家:誤以為CP值超高,其實是還沒花大錢)

人力成本高漲,管理費漲不漲經常引發糾紛

近年來,因為管理費問題,住戶與保全、物管、清潔等協力廠商的衝突,住戶與管委會的爭執,鄰里住戶意見的分歧等等,不斷產生,社區不安現象越來越普遍與嚴重。

造成住宅管理費越來越高,主要原因包括:1.近年基本薪資不斷上升,而管理費中的最大支出就是人事成本,物管、保全、清潔、機電人員的薪資水平大多是貼著基本薪資在走,因此連帶的影響會相當顯著。

2.長期以來,法制面、社會面都很忽略長期修繕基金準備,大部分社區沒有於平時日積月累提存公共設施的長期維護、修繕經費,而當社區逐年老舊,都市日益老化,就會衍生出很多維修成本,重大修繕的專案分攤費用遽增,管理費需求會出現「集中爆發」的井噴現象。(延伸閱讀:我們繳的管理費,怎麼變你家財產!老社區常見財務問題,專家:最好這樣解決)

3.近20年來,隨著新大樓建案越來越多,開發商刻意引導、消費者普遍注重公設配套、服務的大環境下,也明顯拉抬整體管理費的水準。

4.通膨因素,萬物齊漲,各項維修材料、設施更新費用、日常水電費用增加,進一步推升社區支出,也導致管理費負擔進一步加重。

5.過去,建築疏於管理,造成嚴重的城市居民健康、安全問題,隨著各種消防、公安事故頻發,政府加強建築管理法令規範,執行強度越來越高,同樣推升居住成本。

5大做法,降低管理費負擔

如何盡可能減輕管理費負擔問題:1.發揮社區住戶自治功能,自己的事自己做,盡可能減少外聘管理人力編制。社區住戶要自己動手,多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尤其是善用社區退休的健康老人、熱心住戶,道理很簡單,自己做就可以少請人了。

目前,保全、清潔、機電、物管人員都嚴重缺工!薪資水準、社會地位低下,工作時間長,專業不受尊重,勞基法保護員工等因素,造成從業人員素質良莠不齊,流動率超高,對於社區並不是什麼好消息。頻繁換人,社區管理怎麼會好?也許住戶自己組織住戶自行處理,還更安全、更妥適。尤其,高齡社會趨勢下,社區退休的健康老人增加,社區是共同的「家」,別忘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2.多買設備,少請人。善用現代科技手段管理社區,將可以顯著降低管理費支出。

3.公設轉型,減少公設就會減少支出。住宅發展,「豪宅」、「飯店式管理」成為行銷層面的重要訴求,到了「概念氾濫」的程度,林林總總的公共設施,眼花撩亂。不恰當的公共設施,如溫泉、SPA、游泳池等,使用成本非常高,而住戶使用頻率很低。為了彰顯豪宅或者飯店宅特質,常常看到住宅大樓一樓有豪華氣派的大廳,佔用很大的公共空間。飯店大廳的設計與氛圍,在旅客動線之中,可以給旅客良好的第一印象以及渡假、尊榮、奢華感;反觀我們社區住戶,最常移動的動線是出家門、進電梯、下到地下停車場、開車出門,或者回來停車、上樓反其道而行,一樓大廳根本通常不在動線中。但一樓大廳佔用很大空間,設置服務櫃檯,使用者主要為物業管理及保全人員,夏天天氣炎熱,開空調電費負擔重,不開空調,工作人員又熱得受不了,是管理實務普遍傷腦筋的問題。對於絕大多數一般性社區住宅來說,我真的很質疑,需要那麼大的大廳嗎?

4.平時多存錢,設置長期修繕基金。建築物隨著時間推移,會因氣候、天災、自然老化等物理因素或人為不當,而面臨各個部位的劣化問題。在其生命週期中,經年累月所衍生的劣化,可透過階段性修繕而恢復其原有性能,為促進建築物性能維持與耐用化,需要一個長期性、預防性的專業計畫,藉由計畫內所設定的工程作業儘早回應建築物不同部位的問題,進行整修、改良,與時俱進提升性能,甚至超越建築物建造之初。而「長期修繕計畫」當然需要平時日積月累的經費作為保障,避免將經費支出集中一次分攤,讓住戶無法因應。

5.減低日常耗能成本與增加設備的耐用性。新建物於前期設計中,就要評估居住空間與設施需求,結合綠建築與智慧建築設備與系統,兼顧在地住戶未來管理費及公共基金負擔能力做妥善、科學規劃,未雨綢繆。對於既有建築,也可以進行隔熱性能改善,以及設施設備能源效率提升等,成效很好,且可能取得政府補助與獎勵。


作者為景文物業管理董事長,相關從業經驗20年。

責任編輯/周岐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