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欽觀點:提升商品層級並佐以ChatGPT─智能化機器人理財

2023-03-10 07:10

? 人氣

OpenAI公司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是AlphaGo之後,最受全球矚目的人工智慧應用程式。(資料照,美聯社)

OpenAI公司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是AlphaGo之後,最受全球矚目的人工智慧應用程式。(資料照,美聯社)

新冠疫情已歷三年有餘,「數位經濟」隨著而風起雲湧;宅在家、借助手機也能輕鬆進行投資理財。台灣金融業者推廣的「機器人理財」業務已歷經五年,惜不見其顯著成長。本文嘗試探究其原因,並建議變更推薦、下單之金融商品,並引進快速朝「通用人工智慧」功能發展的聊天機器人,以催生理財智能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ETF成長速度驚人

2017年國人購買ETF為3,332億元,佔境內基金資產規模僅為14.37%。此後一路快速爬升,至新冠疫情的2020年底,境內基金資產規模已逾4.5兆元,ETF資產規模則躍昇為1.73兆元,佔比為38.42%。到去(2022)年底,ETF資產規模衝破2.3兆元,已佔境內基金資產規模4.85兆元的48.11%。

EFT資產規模占境內基金規模比率,整理自基金資訊觀測站。(作者提供)
EFT資產規模占境內基金規模比率,整理自基金資訊觀測站。(作者提供)

ETF為指數股票型基金,何以如此受到青睞,可就兩方面論之。ETF (Exchange Traded Funds)自其英文原意得知,是可以在交易所交易的基金,其交易模式與股票相同,但交易稅僅為股票的三分之一。ETF將指數證券化,簡單來說就是把ETF當成股票買賣;指數漲,ETF就會跟著漲,指數跌,ETF的價格也跟著下跌。雖然與一般共同基金一樣,投資一籃子的股票,但是屬於「被動式、自動化」投資。另一方面,吾人亦可自附表基金費用一窺究竟。

基金費用表。(作者提供)
基金費用表。(作者提供)

就ETF費用而言,以投資績效與規模名列前茅的元大台灣卓越0050為例,申購手續費最高為2%,經理費為每年基金淨值的0.32%,保管費則為基金淨值的0.035%。ETF藉由指數比重,由電腦自動選取相同比例的成分股,免去共同基金經理人的主動式管理成本。在此微利時代,投資人除了期待投資回報績效,當然也在乎相關費用;從而,ETF績效與規模近年呈現良性循環成長。

全球機器人理財成長迅速

與ETF同樣具有「被動式、自動化」功能的現代化投資工具即為「機器人理財」。機器人理財為一種數位化平台,號稱可提供自動化、演算法驅動的財務規劃和投資服務,收費低廉、投資門檻低。鑒於無須人工諮詢的參與,機器人理財更具成本效益,歐美實務是傳統理財顧問通常收取投資金額的1%~3%,而領先的機器人理財業者則僅收取0.25%~1%的費用。

全球第一個機器人理財平台為在美國紐約證交所註冊的Betterment,於 2008年問世;至2022年8月,其管理資產規模已達338億美元。智慧型手機普及化後,機器人理財平台的推出有如雨後春筍。根據Statista,全球機器人理財的管理資產規模預計到今(2023)年將達到1.95兆美元,而且將持續穩定成長,如附圖所示。

全球機器人理財平台管理基金資產規模,資料來源為Statista。(作者提供)
全球機器人理財平台管理基金資產規模,資料來源為Statista。(作者提供)

台灣機器人理財稍有成長惟尚待努力

金管會於2017年8月開放機器人理財業務,目前台灣多家銀行(例如:王道、台北富邦、國泰世華、中國信託、兆豐、台新、永豐)與證券投信投顧業(例如:富蘭克林、復華、野村、群益、中租、鉅亨)等均投入發展。疫情期間雖有若干進展,截至2022年5月,台灣機器人理財資產規模為49億7,200萬元,僅占同期境內基金資產規模4.82兆元的0.1%,雖稍有成長但尚有長足進步空間。

台灣許多業者認為「機器人理財」與「 智能理財」沒有兩樣,而將兩個名詞交互使用。惟「機器人理財」本質上應屬「大眾標準化」,提供理財服務予入門、初階客戶;另一方面,「智能理財」性質上則應屬「大量客制化」,意在服務中高資產客戶。此兩者均為「人工智慧」的應用。至於高淨值客戶與超高淨值客戶則交由傳統理財顧問處理,屬貴賓理財與私人銀行業務。

筆者認為,機器人理財在台發展的瓶頸主要原因應有以下兩項,一為法規與信託契約設計似有扞格不入之處;其二則為機器人理財平台所提供之金融商品特性使然。

機器人理財法規面限制

根據2017年6月29日金管會公布實施之《證券投資顧問事業以自動化工具提供證券投資顧問服務(Robo-Advisor)作業要點,以下簡稱Robo-Advisor作業要點》第六條,「投資組合建議內各資產之投資報酬率表現不同,使得原本建議之各資產比例有重新調整必要,為符合客戶承受投資風險程度或是維持原本設定比例,以降低投資組合之風險,自動化投資顧問服務系統內建之資產組合自動再平衡功能,應先經客戶同意,始能進行調整。」在銀行機器人理財平台完成風險評估後,投資組合中的每一檔基金的投資決策權仍保留在投資人身上,由投資人決定投資標的。繼而,再平衡交易需先取得客戶同意。此種做法,除遵循《Robo-Advisor作業要點》,且投資人與銀行簽訂者亦為「特定金錢信託投資國內外有價證券交易約定事項」,《Robo-Advisor作業要點》亦符合信託業法施行細則第8條之「特定單獨管理運用金錢信託」意旨(意即:投資人對信託資金保留運用決定權)。

然而,機器人理財旨在服務初出社會,鮮有投資經驗、投資金額小之年輕族群。上述《Robo-Advisor作業要點》造成無經驗投資人須作即時投資判斷,且流程繁鎖,與投資人申購共同基金之實務習慣截然不同,且與國外普遍由業者依專業判斷自動執行投資組合資產配置再平衡有所不同,恐造成投資人望而卻步。

金管會從善如流,復於2022年5月4日修訂並公布上揭《Robo-Advisor作業要點》;於第六點新規定:業者除應於每次執行投資組合再平衡交易前經客戶同意外,亦開放業者得以與客戶約定達到執行門檻且符合再平衡交易之「約定條件」時,由電腦系統自動為客戶執行自動再平衡交易。令人稍感遺憾的是,前述「約定條件」之附件「計算方式釋例說明」中之細節相當錯綜複雜,會否造成業者更加難以執行而致治絲益棼,筆者不敢置啄;有興趣讀者可自行查閱。

曾有媒體建議台灣逕行仿效國外以「全權委託」方式,實施自動化再平衡。惟依我國現行法規,經營全權委託業務,投資人之有價證券需達新台幣1000萬元以上,與目前機器人理財平台最低門檻 (例如:王道銀行新台幣1000元) 大相逕庭。另一方式則為中國信託銀行幾年前推出之機器人理財平台《智動GO》,堪稱業界首創自動再平衡,簡化了逐筆徵詢客戶的動作。觀其所採信託契約則係「指定單獨管理運用金錢信託」(意即:受託人,而非投資人,對信託資金之運用具有決定權)。筆者以為,此一作法似為目前最簡單之解套方法。業者如意圖增進機器人理財平台使用量,直接與投資人簽訂「指定單獨管理運用金錢信託」,應可簡化流程、水到渠成。

目前機器人理財商品特性

機器人理財目前未比照投信投顧公會定期公告報酬率,只能自媒體收集業者宣稱的數據加以比較。曾有媒體於2021年6月報導「機器人理財」績效亮眼, 2020年3月31日至2021年3月31日的積極型投資組合表現,A平台累積報酬為40.6%、A平台為35%、B平台為35.9%、C平台為32%。筆者自證券投信暨投顧公會提供之同期基金績效評比資料,得悉共同基金之一年平均報酬率高於上述幾個平台。

共同基金之一年平均報酬率高於上述幾個平台。(作者提供)
共同基金之一年平均報酬率高於上述幾個平台。(作者提供)

如再以科技類作為評比,則共同基金之一年投資績效更遠勝於機器人理財平台。

科技類共同基金之一年投資績效更遠勝於機器人理財平台。(作者提供)
科技類共同基金之一年投資績效更遠勝於機器人理財平台。(作者提供)

投資人申購「共同基金」,與其他投資人共享由基金經理人配置基金項下之股票、債券所生之績效。換言之,一檔共同基金投資一藍子股票或債券,如下圖所示。

一檔共同基金投資一藍子股票或債券。(作者提供)
一檔共同基金投資一藍子股票或債券。(作者提供)

在機器人理財平台做過風險評估後,平台自動推薦予投資人選擇的金融商品是「投資組合」,其項下資產配置為數檔共同基金(或ETF),而非單一一檔共同基金(或ETF)。如下圖所示,單一投資人實際上單獨持有一藍子共同基金(或一藍子ETF)。就產品而言,機器人理財實質上成了共同基金與ETF的自動販賣機。

單一投資人實際上單獨持有一藍子共同基金。(作者提供)
單一投資人實際上單獨持有一藍子共同基金。(作者提供)

何以機器人理財之投資組合績效不如共同基金?其原因不難理解。鑑於投資組合為一籃子的共同基金或ETF,其波動度必然與單一ETF或共同基金 (為一籃子的股票或債券)為小;換言之,低波動度產生之效果為相對低風險與低報酬。倘如大多數投資人仍在乎投資績效,恐致排擠機器人理財的成長空間。

另一方面,為了促銷,機器人理財業者總會強調其平台使用人工智慧技術,加上強有力的演算法,例如:蒙地卡羅法,可模擬未來10,000種資產報酬情形,計算出投資計畫成功機率。實際上,市面上業者提供給投資人的投資組合選項卻相當有限。知名的《智動GO》平台僅提供《目標》與《退休》各6檔(各兩種幣別)"套餐",其他機器人理財平台提供之選項亦大同小異;較之投資人在網路銀行、網路券商App可以輕易瀏覽、選擇的共同基金與ETF為數成百上千,顯得相對貧乏。

尤有甚者,機器人理財使用的演算法不是設計為打敗大盤,而是根據客戶風險承受度調整資產分配。例如:投資組合比例因市況變動致偏離原客戶風險承受度之資產配置時,由系統自動(或復經客戶按下同意鍵後)回復原投資比例(如下圖所示) 。換言之,再平衡僅恪守風險承受度比例,而不論實際績效成長與否;顯為風險導向,而非績效導向機制。此種商品特性導致目前市面上之機器人理財績效難以卓著。

系統自動或復經客戶按下同意鍵後回復原投資比例。(作者提供)
系統自動或復經客戶按下同意鍵後回復原投資比例。(作者提供)

機器人理財業務智能化

在美國的投資管理對象原可略分為兩類:(1)是為中低收入投資人設計的投資組合或共同基金,投資門檻低;(2)是投資規模在1000萬美元至1億美元之間,為機構投資人與超高淨值客戶所設計的策略投資,類似台灣的私募基金或全權委託資金。以上兩者間,針對富裕大眾族群所設計的「單獨管理帳戶」(Separated Managed Account,SMA)則於幾年前開始蓬勃發展,成為新興的第三類。

「單獨管理帳戶」入門門檻為10萬美元,針對高資產淨值投資者的帳戶餘額目標則設定在10萬美元至500萬美元之間;單獨管理帳戶在美國市場上不斷增長,提供此類服務投資顧問公司,受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監管。其所提供之單獨管理帳戶由投資經理負責日常投資決策,並有分析師及行政團隊提供支援。

共同基金的客戶只能知悉每日營業結束時所產生的財務報表上所記載的淨值,而單獨管理帳戶的財務報表不僅反映加總後的總市值為其資產淨值,還會分別列出每檔股票的股數與市價。單獨管理帳戶就每一個帳戶而言,都是唯一、獨特的,一旦投資人設置了單獨管理帳戶,其投資經理人可依其需求,為此帳戶做出與其他帳戶不同的投資決策。

一旦投資人設置了單獨管理帳戶,其投資經理人可依其需求,為此帳戶做出與其他帳戶不同的投資決策。(作者提供)
一旦投資人設置了單獨管理帳戶,其投資經理人可依其需求,為此帳戶做出與其他帳戶不同的投資決策。(作者提供)

經由投資經理所推薦給客戶的「單獨管理帳戶」,項下資產配置為數檔股票或債券或ETF,如附圖所示。其投資商品個別波動度較前述之「共同基金」與機器人理財平台之「投資組合」為高,亦擺脫目前市面上以風險導向為主的機器人理財平台做法,朝向較高波動度與較高報酬之產品組合,適合尚未達到全權委託與私募基金水平、但已遠超過單純投資共同基金或ETF的投資人(例如:科技新貴、高薪高階主管、中小企業主等) 。機器人理財平台如能將目前常用之「特定單獨管理運用金錢信託」改為與投資人簽訂「指定單獨管理運用金錢信託」,並轉型為上述之「單獨管理帳戶」,可視其為朝投資理財智能化邁向第一步的里程碑。

ChatGPT可以成為智能理財輔助工具嗎?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亦稱人工智能)指的是什麼? 人工意指人造,例如:人造草皮、人造心臟、人造淚液等。人工智慧的「智」與失智的「智」是一樣的嗎?答案應該是一樣的。也就是都在「辨識」與「判斷」;人類自嬰孩時段透過聽、看、聞等五官功能以學習辨識。當一個人失智後,也形同失去辨識、判斷能力。從而,人工智慧應用的產品諸如:智慧音箱(遠距控制家中家電與設備)、無人機、機器人、機器手、聊天機器人、無人商店、無人分行、自駕車、智慧製造、無燈工廠、智能客服、RPA(流程機器人) 、機器人理財等,無不與辨識、判斷功能有關。這些應用產品目的都希冀透過自動化、智能化,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與效能。

目前的人工智慧屬於「應用人工智慧」,又稱之為「弱人工智慧」。影像辨識、聲音辨識(Siri)、Google AlphaGo、IBM Watson或自駕車,都是弱人工智慧的例子。它們可在單一領域達到媲美、甚至超越人類的成就,但無法作到對人類而言相對容易的多功能工作(例如:人類不僅會下棋,也會開車、看診、打高爾夫球等)。

「通用人工智慧」即機器與人類一樣擁有進行所有工作的可能,又稱之為「強人工智慧」,大多數的學者專家認為目前研究水準仍未達到通用人工智慧。新創業者Open AI去年底推出免費使用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後,成千上萬的使用者對它以近乎人類語調、快速的對話驚嘆不已,僅歷經三個月,已風靡全球;有些專家甚至認為ChatGPT已具通用人工智慧的水準。

筆者嘗試向ChatGPT多次提問,藉以了解其是否已然具有快速、正確回答投資理財知識的能力,且摘錄如下:

嘗試向ChatGPT提問,藉以了解其是否已然具有快速、正確回答投資理財知識的能力。(作者提供)
嘗試向ChatGPT提問,藉以了解其是否已然具有快速、正確回答投資理財知識的能力。(作者提供)

經筆者查閱國泰智能電動車ETF與富邦未來車ETF於2021年的股價報酬率表現,前者為11.60%(自7/1掛牌上市至12/30止),後者為20.87%(自8/12掛牌上市至12/30止);ChatGPT雖言之有物,答案卻明顯存在錯誤。筆者近一步詢問當今投資方向如下:

向ChatGPT詢問當今投資方向。(作者提供)
向ChatGPT詢問當今投資方向。(作者提供)

以上回答,雖未具體而微,卻也似言之成理,大致亦抓住總體趨勢。筆者再次以投資人角度發問如下:

以投資人角度向ChatGPT發問。(作者提供)
以投資人角度向ChatGPT發問。(作者提供)

筆者以為,ChatGPT如此回覆顯得空泛、並未切中要害。

ChatGPT透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顯得較其他聊天機器人更為擬人化,是其頗受青睞主因。惟受限於其資料庫與演算法,目前回答還不具精準性,只能處理一般基礎性知識問題,不具答覆專業金融、投資問題能力。且目前無法掌握ChatGPT怎麼回覆客戶,答錯一句話有可能會被客戶提告,作業風險很高。此外,ChatGP目前只能以書寫方式對話,還無法以語音聊天方式對話,亦是其有待持續優化之方向。

無論如何,銀行或投信等各別機器人理財平台如與Open AI合作,使ChatGPT取得更精準的投資理財資料庫,且演算法持續優化,偵錯、修正不斷精進;假以時日,應有機會作為智能理財客服入口的第一線。如此,理應可以過濾一些基礎投資理財問題,降低理財專員的工作量與客戶詢問理財知識與商品等候時間。當然,較為具體複雜理財諮詢與投資決策則轉由投資經理處理,應可具體提升機器人理財層次,作到真正的「智能理財」。

然而,就資源的耗用而言,摩根史坦利研究部門曾經估計,使用ChatGPT回答每一個問題是使用谷歌搜尋引擎的4~7倍。因此,ChatGPT成為機器人理財智能化的輔助工具,恐怕仍須等待一段時日,俟其具效益性之後,才可能啟動。

*作者為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博士,曾任摩根證券投資信託公司執行董事,現任教於大學財務金融系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明欽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