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家觀點》印度的全新面貌對台灣有何意義?

2023-03-12 07:10

? 人氣

印度是「全球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家」。(資料照/ Shreshth Gupta)

印度是「全球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家」。(資料照/ Shreshth Gupta)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家,位處重要性日益崛起的印太地區中心,可以成為穩定日益脆弱的地緣政治關係的要角。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世界已經陸續發現,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是台灣的一大隱憂,台灣必須將經濟夥伴關係逐漸轉移到其他國家。 

其中一個夥伴關係需要特別加強的就是印度。事實上,印度已經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而且有望在10年內超過德國和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和中國的第三大經濟體。第一,印度擁有龐大且不斷增長的勞動力,未來可以成為另一個製造業產品的供應國之一,許多人希望能藉此減少對中國出口的依賴,尤其是跟能源轉型相關的產業。第二,印度的能源需求迅速增加,因此任何一個應對全球氣候挑戰的解決方案,印度也應該要成為一份子。最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家,位處重要性日益崛起的印太地區中心,可以是穩定日益脆弱的地緣政治關係的要角。 

對印度貧困形象沒翻轉、政策未更新 

雖然這些都讓人們注意到印度是一個重要的合作夥伴,但該怎麼做依然受限於過去的印象。目前為止,人們依然認為印度是一個貧窮國家、基礎設施薄弱、能源系統以煤炭為主、政府法規時常扼殺私人企業的發展,還存在著貿易壁壘、糧食不穩定等問題,除了後勤IT業相當強大以外,其他產業都跟不上時代。 

因此,大多數國家接觸印度的政策都沒有更新:貿易政策依然著重市場開放,印度勞工依然很難申請簽證。對印度的經濟建議,都只想要把印度打造成自己的樣子,要求印度開放市場、改革體制、提升勞工技能。討論國防政策時,也同樣以道德理由要求印度支持西方國家,共同攜手對抗獨裁。 

印度近年經濟成長驚人 但仍屬發展中國家 

這種交往策略不太可能成功。它完全沒有注意到,這段時間以來印度正在不斷改變。人們常說印度是未來之星,光是近年來的經濟成長就相當傲人。在疫情爆發前,全球有10個國家在30年內維持經濟平均成長3%以上,而且其中任5年的複合成長率(CAGR)至少都有2%,其中一個國家就是印度。這樣的經濟成長已經使印度進入改革,這個經濟原本相當封閉的國家,如今變得越來越開放。雖然它在2015年之後出口活力較低,但出口占GDP的比重依然超過中國與日本。在2007至2019年間的出口產值增速高於中國,就連外國直接投資(FDI)占GDP的比例現在都超過中國,當然也超過中等收入與中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準。 

印度的技術密集型服務業,產值已經超過了全國附加價值的20%,主導了該國的服務貿易。另外,技術密集與資本密集型的製造業也在增加,勞力密集型製造業占GDP的比重已經不再成長。舉例來說,印度已經是手機的主要產地之一;新創「獨角獸」的數量也超越了英國、德國,這些都是各種改革的最終結果。該國的實體基礎建設大幅改善,尤其是電力供應,以及公路與機場等部份交通運輸。印度的電力目前已經能夠滿足全國需求,過去5年內新增的發電能力,有50%以上來自再生能源,尤其是太陽能。印度的數位化也相當成功,全國80%以上有手機,行動上網費用是全球最低的國家之一。 

當然,雖然印度近年來的進展神速,許多特徵依然屬於發展中國家:生產力與經濟水準都僅有中等程度、勞工年輕但平均教育程度低、非正式經濟比例高、整體經濟以過一天算一天的小型企業為主、農業的角色相當吃重。這次COVID-19疫情顯示,許多印度人仍處於貧窮邊緣,政府在危急時刻無法提供足夠的基本服務。此外,印度「過去的」社會主義遺緒如今依然縈繞不去。印度金融系統依然由國有銀行主導,信貸市場管理不善,使資產負債表出現問題,嚴重限制印度的信貸與投資成長。該國司法系統獨立,但執法不力,難以抵抗惡意影響,而且司法運作相當緩慢。至於該國的勞動市場流動性,則和阿拉伯世界很像,目前已經很低,而且正在惡化。高度不平等的社會狀態,有嚴重的資源型經濟影子。不過即便有這些問題,印度的人口結構依然對經濟相當有利,幾十年來勞動力不斷成長,與中國形成強烈對比。 

協助印度成長 穩定地緣政治 

印度的成功對台灣有利,因為當該國經濟一旦強大,全球的地緣政治就會更穩定,許多商品與服務也不再只有中國能夠供應。另外,印度以低碳方式供應的平價能源,也將使該國實現COP26的減碳承諾,成為永續環境目標的要角。最後,印度的經濟越強,市場就會越大。這些要素都顯示,台灣應該設法協助印度成長。然而,台灣目前對印度的態度,都還僅限於政策能否換來短期利益,但我們應該用新的角度重新思考,怎樣才對台灣、印度,甚至全世界有利,尤其是如何共同解決氣候變遷問題。

*作者為Bruegel資深研究員、法國外貿銀行亞太首席經濟學家,譯者為廖珮杏,本文選自159期台灣銀行家雜誌,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