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典蓉專欄:柯文哲憑什麼選總統?

2023-02-23 06:20

? 人氣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雖已表態參選總統,但不論是友軍還是對手,都仍不確信他是否會選到底。(資料照片,柯承惠攝)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雖已表態參選總統,但不論是友軍還是對手,都仍不確信他是否會選到底。(資料照片,柯承惠攝)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理論上是台灣最早拿到2024總統選票的,但他是否參選到底卻總是處於不確定狀態,這當然是身為小黨的無奈,因為在贏者全拿的總統選制下,小黨不但勝選的可能性不大,連參選的正當性都遭質疑,近來捲土重來的「藍白合」就是這樣的套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蔡英文昔日主導「在野大聯盟」 比今日國民黨有氣魄得多

「藍白合」基本上是一個假議題,舉世大概沒有那種政黨合作是如此口惠實不致、整天空口放話的,即使不看國外的例子,就看2016蔡英文與民進黨主導的「在野大聯盟」,就比此刻的國民黨有氣魄得多,民進黨當時不但在台北市禮讓非民進黨的柯文哲,也在港湖區禮讓親民黨黃珊珊、大安區禮讓當時仍為社民黨的范雲、中山區同樣禮讓社民黨的李晏榕、及中正萬華區禮讓時代力量的林昶佐;禮讓地區都無民進黨現任公職,看起來像無本生意,當然,就與此時國民黨內為初選鬧得滿城風雨一樣,民進黨內並非全無雜音,但當時的黨高層強力壓制高嘉瑜參選港湖區,以免破壞蔡英文的大局。事後回看,「在野大聯盟」CP值甚高,不但由「盟友」柯文哲拿下台北市長,隔年更拿下最大獎—總統一職。

「在野大聯盟」後來走味,當年與民進黨結盟的小黨不是被收編就是遭到打壓,但無法否認這場大聯盟營造的合作形象確實讓民進黨登上大位;反觀此刻的國民黨,連表面合作都懶得裝,甚而,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搞不定也許情有可原,剛當選的市議員搶著轉戰立委,難聽話盡出,自家人都合不了,又如何和外人外黨合作,此刻談藍白合予外人的觀感就是廉價消費。

當然,國民黨執著於「藍白合」,關鍵是柯文哲有難以忽視的理由;台灣第三黨的歷史不短,從新黨、台聯、親民黨到時代力量都曾引領風潮,新黨、親民黨剛成立時支持度都飆高、撐出第三勢力的想像空間,但最後卻難逃泡沫化的命運,一來,相較於歐洲國家(法國)主要政黨得票低於百分之五十,新興第三政黨就有上升空間,也才會出現馬克宏以中間勢力組黨並當選總統的局面;相對的,台灣兩大黨總統大選得票加起來都高達七成以上,兩大黨基本盤強固,選民對主流政黨之熱愛和期待可說是方興未艾,第三勢力勢必被壓縮、難有出頭空間;其次,台灣過去所謂的第三勢力其實和兩大政黨多是系出同源,可說是由泛藍泛綠的家變中分裂而生,一旦泛藍泛綠祭出團結大旗,小黨就會被迫或甚至自願歸隊。

世代成為區隔  民眾黨與其他政黨有本質的不同

民眾黨誕生時聲勢還比不上當年的新黨或親民黨,兩個第三黨都已泡沫化,民眾黨憑什麼能生存?民眾黨和兩大黨、甚至其他第三黨有個本質的不同,藍綠兩大黨的區隔不論是從早年的省籍、統獨到這十年來的兩岸定位,本質上還是傳統的國族認同之爭,即使檯面上的領導人有趨中緩和之勢,但兩大黨的基本盤(深藍、深綠)就是受國族認同所趨動,兩大黨領導人再如何往中間靠也很難丟掉這些血脈,就如民進黨幾乎不可能廢除台獨黨綱,國民黨不能將黨名的「中國」兩字丟掉一樣;統獨既是台灣的斷層線,兩大黨如此定位其實難以避免,而從兩大衍生出來的小黨,一旦捲入認同之戰,很自然就失去自主性。

相對的,民眾黨和其他政黨的區隔不是國族或兩岸認同,而是世代差距,換句話說,民眾黨是第一個以年輕世代為主力的政黨,從民眾黨2018首次投入選舉、去年台北市長選舉黃珊珊(雖未掛民眾黨但獲柯文哲全力支持)到歷次民調,民眾黨在40歲以下族群的支持度都是偏高、甚至最高;民眾黨獲年輕世代青睞,其實一開始是個意外,甚至純然是「柯文哲現象」,投票率偏低是全球年輕人普遍現象,但柯文哲2014年之所以大勝,卻是年輕人高投票率的結果,換句話說,柯文哲或民眾黨為何能在藍綠之外勉強撐出第三勢力空間,若以市場學用語來形容,就是柯文哲開發出一群並未積極認同藍綠的新顧客,對一個新興政黨而言,即使只獲得年輕世代支持,也比虛無飄渺的中間力量來得有利,因為年輕世代是整個版塊移動,而不是個體戶、事倍功半的經營選票。

由於柯文哲和民眾黨支持群的特殊屬性,所以若以傳統藍綠的角度來看待柯文哲或民眾黨,就會有測不準的狀況,黃珊珊這一次台北市長選舉就是最典型的案例,少了藍綠基本盤,黃珊珊無法當選,但由於有既定的年輕族群為基礎,藍綠也無法將黃珊珊邊緣化;去年台北市長選舉是否會在今年的總統大選三角督重演?成為2024最大的懸念之一,第一、台北市長選舉時仍有黃珊珊可效法柯文哲連任時以無黨之姿勝選的想像,現在確定第三勢力無法單獨闖過首長選舉這條線,原來的年輕支持還會再投一次無效票嗎?第二、這次台北市長選舉主軸其實是高仇恨值帶來的棄保效應,相對的,柯文哲將遭遇的賴清德及侯友宜兩位對手,仇恨值都不高,但兩岸緊張引發的抗中保台議題,仍然可能引發棄保效應、壓縮柯文哲本已不算大的基本盤。這些變數都讓各方對柯文哲的選票更測不準,也釀成急於搶回政權的藍營深層焦慮。

柯文哲若持續坐擁年輕人支持,兩大黨很難忽視他,因為年輕選票是選戰兵家必爭之地,柯文哲2014拿下藍營執政16年的台北市,雖有綠營暗助,但關鍵是年輕世代的支持,蔡英文2020若非年輕世代熱情支持,也無法以817萬票大勝,年輕選票對現在的柯文哲而言也許是雪中送炭,但對兩大黨來說,則是致勝關鍵;所謂「得年輕選票者得天下」所言不假,並不只是因為年輕選票實質增加票數,而是因為年輕世代帶動風潮,這才是看不見的影響力,少了年輕人支持的政黨,只能逆風而戰,國民黨過去幾年已吃過這個苦頭。

可以說,2024總統大選就是一場爭取年輕人之戰,藍綠兩黨與其整天算計如何邊緣化柯文哲,還不如好好思考年輕人要什麼?或不要什麼?才可能爭取到年輕人的選票。

年輕人到底要什麼

這裡試列幾個準則,第一、政客年紀和年輕人支持度無關,美國民主黨參議員桑德斯和柯文哲年紀都不輕、但卻受年輕人歡迎,作為和思想遠比年輕重要;第二、年輕人不喜歡既得勢力,尤其是專權、腐化的權力者,因為年輕人通常是離權力最遠的,所以民進黨以為吸納林飛帆這樣的太陽花世代進入黨中央就可以爭取年輕人,其實大錯特錯,因為林飛帆離權力太近、卻無能阻止民進黨的腐化。

第三、年輕人會肯定改革者,即使是難堪痛苦的改革,蔡英文第一任執政時因為未能完全實現同性婚姻,卻又得罪傳統反同勢力,弄到進退維谷,但民進黨在2019大敗後卻仍然以不違反公投的方式實踐婚姻平權,願為進步性的改革付出代價,是得到年輕人肯定的,這也是蔡英文2020大勝的關鍵。日前賴清德果斷祭出排黑條款,不惜損失宮廟組織票,同樣也是不惜為改革付出代價,長期都可能贏得年輕人的支持。

然而,在爭取年輕人選票之餘,更深沈的問題是,政治人物不能成為「假教主」帶著年輕人走向毀滅或戰爭之路,因為戰爭必然抹平一個世代,「革命總是吞噬自己的孩子」,這是近代歷史屢見不鮮的悲劇;也因此,這場爭取年輕人之戰也是台灣的未來之戰,柯文哲和民眾黨如果能夠憑藉年輕選民支持這股特殊性,迫使兩大黨正視年輕世代的理想性、也為他們找到更好的生活空間,也許就是柯文哲這次參選總統最大的使命吧!

本篇文章共 3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3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典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