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盈靜書評:只留風雨響青萍─冤獄受難者與孤臣遺老的跨時空相遇

2023-02-15 05:10

? 人氣

李一冰始終寄情於閱讀書寫以放曠襟懷,當他讀寫明末遺臣張蒼水時,歷史感、時代感與自身的遭際感即相互映照。圖為浙江象山縣高塘島鄉南田懸岙張蒼水紀念館中的張煌言(張滄水)塑像。(Siyuwj • CC BY-SA 4.0∕維基百科)

李一冰始終寄情於閱讀書寫以放曠襟懷,當他讀寫明末遺臣張蒼水時,歷史感、時代感與自身的遭際感即相互映照。圖為浙江象山縣高塘島鄉南田懸岙張蒼水紀念館中的張煌言(張滄水)塑像。(Siyuwj • CC BY-SA 4.0∕維基百科)

當二十世紀的李一冰,遇上十七世紀的張蒼水,會擦撞出甚麼樣的火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舟山為媒,杭州為介,詩文為憑,兩個書生報國卻屢遭蹇困的心靈在三百年前後遙相呼應,於是從杭州渡海來台灣的李一冰,書寫了由杭州出海,奉南明魯王於舟山的張蒼水,冰水同源,情志相近,《南明一孤臣:張蒼水傳》問世了。明寫的是明末遺臣張蒼水兵戎孤憤的一生,暗藏的是現代作家李一冰不遇於世的滄桑孤寂。

先說說作者其人:李一冰

原名李振華的李一冰(1912-1991),系出徽商。根據他自敘其家世(《冰心玉壺:李一冰文存》,頁428-433),李氏家族在明清時期的鼎革變亂中從安徽遷居浙江杭州,又逐漸的棄商從文。

明末,滿清兵下江南,李氏全族翻山越嶺,避難杭州。嘉慶間,家族商行「李廣裕號」創立,行銷杭州絲綢,經商致富,且捐納買官。未料咸豐太平天國之亂,杭州遭劫,商行一夕化為烏有,加以亂後百業蕭條,於是讀書科考成為重振家聲的途徑。自祖父伊始,寡淡好讀書,藏書豐富,卻無意功名利祿,但喜行醫助人;父親生於光緒十二年(1886),忠厚殷實,寫一手好字,被曾祖強以執卷背書,以備科考,可惜光緒三十年(1904)詔廢科舉,八年後民國建立,面對此劇烈的變局,父親是難以適應的,還好有田租以維生。李一冰這麼形容父親:「他沒有別的嗜好,每天下午沽一壺老酒,一碟瓜子,一本書,邊飲邊讀,借消永晝。」看似澹泊實則落拓的文人,在一場暴雨淋身之後病故,年僅三十三。那一年,李一冰才七歲。

七歲喪父的李一冰,生於民國元年,擁有家族經商與讀書的雙重遺傳,他幼年曾進私塾學習古文,長大後在之江大學念的是經濟系,接著留學日本明治大學,並開始在文學刊物發表散文。不過,如同從前家族隨歷史動亂逃難遷徙一般,對日抗戰開始,李一冰休學回杭州,也與族人一同躲避戰火。然後,冥冥中註定了與台灣的緣分。

二二八事件配圖(維基共享資源)
二二八事件配圖(資料照,維基共享資源)

二二八事件那一年(民國三十六年,1947),因叔父(李辛陽)應同學(魏道明,接任台灣省政府主席)之邀赴台灣協助政務,遂攜李一冰同來,將他安插在經濟部物資調節委員會中擔任科員。四年後(1951),台灣造船公司發生底標洩漏事件,李一冰因曾經手此事,在公文上蓋章,遂被捲入其中,經法院起訴判決八年徒刑,雖未被強制拘捕執監,但官司在身,又丟失工作,心中鬱悶。頗有乃父之風的李一冰,忠厚本性難抵官場暗黑之氣,只能讀書寫作投稿以消永晝。也就在此時,著手開始寫張蒼水傳,「十年之間,三易其稿」,可見其字字珠璣,謹慎著墨。一九六七年,增補出版了《張蒼水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