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世代:網路霸凌與「匿名發言」制的兩難:助長線上言語暴力 vs. 守護線上民主價值

2015-04-26 05:10

? 人氣

因此許多新聞網站仍未採取此方式,根據《世界報紙與新聞出版協會》的調查,多數新聞媒體仍開放民眾以匿名帳號發言,訪談的 91 家新聞機構中有 53 家,要求民眾透過電子信箱之類的方式註冊但不會核實姓名,或是開放讓用戶自訂網路暱稱(pseudonymity)留言,另外也有 18 家新聞機構完全不要求留言者以任何形式註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像是美國傳統新聞媒體《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雖然要求留言者須先註冊網路帳號登入(來確認留言者是「真人」,且了解所有的留言規範),但只「鼓勵」卻不強制要求讀者用真名留言。同時他們也特別提醒留言者,不要分享完整的電子郵件信箱,避免資安問題。

普遍存在的留言審核機制

雖然多數新聞媒體仍開放匿名留言,但不論匿名留言開放與否,新聞網站普遍會執行留言審核(moderation)。《世界報紙與新聞出版協會》所訪問的新聞機構中,有超過九成都曾事前審核(阻擋不適當留言發表)或是事後刪除留言,平均大約一成的留言會被刪除。而刪除的留言類型往往都具有攻擊性、帶有仇恨字眼、髒話或是垃圾留言。

舉《紐約時報》為例,他們會先審核大部分的留言,確認留言沒有辱罵性用語後才會刊出。而少部分不需要被事前審核的留言則是來自核可的留言者(verified commenter),這些留言者在《紐約時報》網站上有良好的留言紀錄,包括分享高品質留言,以及過往留言很少被拒絕刊出,核可的留言者則是由網站的自動篩選機制所挑出。

而要求用戶透過臉書帳號登入留言的《哈芬登郵報》,他們仍會針對部落格文章的留言進行刊登前審核,並對於新聞報導的留言進行事後審核。而他們的審核標準也清楚地列在網站上,不被允許的留言內容包括具攻擊性發言、離題、粗話、詛咒公眾人物或其他人、歧視言論、廣告、機器人留言、挑釁其他讀者或是網站編輯,以及侵權內容等。

雖然審核留言可以確保留言品質,但是管制言論需要有清楚的管制規章(像是《紐約時報》和《哈芬登郵報》都會清楚列出審核重點),避免留言者反彈或是引起其他用戶疑慮。同時對於留言量大的新聞媒體網站而言,審核留言將會是耗時耗力的工作,甚至無法保證所有的留言都是以一樣公正客觀的方式所核可。因此部分出版商會透過額外支出,將審核留言的工作外包給管制留言的專門機構,由專業團隊來隨時留意留言情況,並做及時處理。根據《世界報紙與新聞出版協會》訪談,採用此方法者多是歐洲的出版機構包括《英國廣播公司》以及《經濟學人》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