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世代:網路霸凌與「匿名發言」制的兩難:助長線上言語暴力 vs. 守護線上民主價值

2015-04-26 05:10

? 人氣

評論圖
 

而這樣的顯著差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來自於匿名性。當《華盛頓郵報》臉書粉絲專頁上的留言可以輕易追蹤到發言者身分時,發言者會更小心謹慎且採取負責任的態度。就算留言者有滿腔怒火,但是仍會選擇用比較理性的方式表達,而非充斥歧視、威脅或是粗俗的字句。反之,當《華盛頓郵報》新聞網站開放讓讀者不須以真實身分留言時,則粗魯言論的比例就會增高。不過研究者也表示,根據研究,多數的留言都是有禮貌或理性的,且只有大約一成五會直接攻擊討論串中的其他發言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雖然眾多研究發現匿名留言會助長粗魯的線上留言,但是學者們也指出匿名發言的重要性以及對社會的貢獻。包括:

*鼓勵參與公眾討論及意見表態,特別是針對爭議性或私人議題。以色列一家報紙編輯表示,當他們的新聞網站開放讓民眾選擇透過臉書帳號或是匿名發言,結果 99% 的民眾都選擇匿名發言。

*獲得敏感資訊,像是新聞爆料。

*避免民眾過度專注在資料來源,而忽略了發言實質內容。

*弱勢族群可以透過匿名發言來表達看法,避免社會排斥和先入為主的指責。

學者們也指出,匿名發言和言論自由之間已發展出緊密關聯,並且持續在民主運動中扮演關鍵的角色。匿名發言不只能更好地鼓勵民眾表達,也能夠幫助民眾獲得更多資訊和觀點。

管制匿名留言:Yes or No?

考量匿名留言的潛在問題與無可替代的民主價值後,匿名發言系統是否該被禁止或是被管制,成了極具爭議性的討論話題。

實名制或是透過臉書帳號登入留言

認為匿名留言嚴重威脅網路言論品質,且造就粗魯及不理性的發言的一方,選擇透過要求讀者以真實身分留言。以新聞媒體網站為例,根據《世界報紙與新聞出版協會》(World Association of Newspapers and News Publishers)訪問全球 91 家新聞媒體機構,有 20 家執行嚴格的姓名核實機制,像是要求提供身分證號碼和檢查住址,或是只開放社群媒體帳號登入留言。

由於提供身分證或是住家地址等私人資訊,往往伴隨著資料外洩的資訊安全隱憂,因此新聞出版網站目前最常見的做法是要求留言者透過社群媒體帳號登入發言,其中又以臉書帳號最常被使用。在 2011 年,臉書開放其他網站透過安裝其評論外掛,來要求留言者在網路發言時得先以臉書帳號登入。像是美國《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在 2013 年時九月就結束網站上的匿名留言制度,改要求留言者透過臉書帳號登入後才可發言。

評論圖
 

透過臉書系統登入發言,好處固然是可以降低匿名制所帶來的攻擊型留言,提升整體對話素質,然而卻失去匿名留言的民主價值,包括擴大參與,以及更頻繁且深入的互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