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瓊瑤傳奇」與「三毛旋風」:《出版島讀》選摘(2)

2023-02-10 05:10

? 人氣

一九六三年瓊瑤(圖中)第一部長篇小說《窗外》在《皇冠》雜誌一次刊出,開啟「瓊瑤傳奇」以及臺灣「愛情小說」的序幕。(資料照,陳明仁攝)

一九六三年瓊瑤(圖中)第一部長篇小說《窗外》在《皇冠》雜誌一次刊出,開啟「瓊瑤傳奇」以及臺灣「愛情小說」的序幕。(資料照,陳明仁攝)

一九六三年瓊瑤第一部長篇小說《窗外》在《皇冠》雜誌一次刊出,兩個月後出版單行本,立刻被搶購一空,開啟「瓊瑤傳奇」以及臺灣「愛情小說」的序幕。一九七六年三毛《撒哈拉的故事》由皇冠出版社出版,成為「流浪文學」的經典之作,同時也掀起「三毛旋風」。這兩波「現象級」風潮的推手,是《皇冠》雜誌創辦人兼聯合副刊主編平鑫濤(一九二七—二○一九)。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皇冠》雜誌創刊於反共文藝當道的一九五四年,早年以翻譯西方文學、介紹西方流行文化為主,並不完全配合國策,但也未產生重要的影響力。一九六○年代,平鑫濤藉著《皇冠》雜誌發揮跨媒介整合的長才。首先,《皇冠》創立「皇冠基本作家制」,藉由預付版稅的方式吸引到固定合作的文壇名家與寫作新秀;其次,繼林海音之後,平鑫濤接任《聯合報》副刊主編(一九六三—一九七六),透過同時「辦雜誌」與「掌副刊」的方式,為作家建立出道的完整管道。作家可以運用「聯副」發表文章,接著刊載於《皇冠》雜誌,最後再經由皇冠出版社集結出版,甚至經由旗下影業公司,將文學改編影視。於是始於文字的小說,可以透過《皇冠》的管道一路發表、出版、拍成電影;影視化以後作品,又可以透過《皇冠》的版面,運用封面人物,以及劇照搭配文字的形式,重新運用紙本媒體的功能發揮宣傳效益。

由於平鑫濤成功地媒介整合與制度設計,《皇冠》得以為大眾文藝作家搭建完整的舞臺。瓊瑤與三毛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先後崛起,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也引發一連串關於大眾文學、嚴肅文學以及關於文學社會性的討論。

逃逸或逃避?

——「窗外」的愛情

黃葉無風自落,秋雲不與長陰,天若有情天亦老,搖幽恨難禁,惆悵舊歡如夢,覺來無處追尋。(瓊瑤,〈追尋〉引言)

一九六三年,《窗外》出版後,瓊瑤一舉成名。同年,瓊瑤在聯合副刊連載小說〈追尋〉,演繹古典詩詞與民初中國愛情,翌年收錄在《六個夢》,並於一九六五年改編為第一部瓊瑤電影《婉君表妹》。

然而,公式化的操作,以及人物扁平而誇張的情緒反應,為瓊瑤的作品帶來了批評聲浪,很大一部分的聲音來自異議知識分子。例如在《窗外》改編電影上映前夕,李敖在《文星》雜誌撰文〈沒有窗,那有「窗外」?〉,批評其作品社會性的缺乏。

純文學與大眾文學的分野被一刀切開,大眾文學成為被貶抑的對象。但在民族與國家占據政治制高點的年代,書寫人人愛看的小情小愛,究竟是對體制的逃逸,還是對現實的逃避,始終耐人玩味。對瓊瑤的貶抑,究竟只是出自寫作手法的批判,或是出於更深層地,對女性個人情愛世界可能對男性集體民族大義的惘惘威脅感到恐懼,也讓學者們爭論不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