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讓我們重新踏上自我追尋的路程:《種回小林村的記憶》選摘(1)

2018-08-05 05:10

? 人氣

華薊、苧麻、紅刺蔥等民族植物隨著季節更迭地出現, 不止將小林村民過往的生活記憶重新灌注在日光小林,還藏了更多大武壠族原本已幾近消逝的文化密碼 —— 有次,徐銘駿突然收到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學者徐子富的訊息, 告訴他:「你們叫高粱的方式, 從荷蘭人來台的時候, 就已經被記錄下來了!」這才知道, 原來「taraw」這個部落長輩都知道的詞彙, 是他們的祖先早在 17 世紀就如此稱呼高粱這種作物的古老方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除了 taraw ,還有 aguagim 、paha' 等等,越來越多專屬於這個族群的語言, 隨著民族植物的田調,慢慢地被挖掘出來,「以前都以為那些只是外人聽不懂的『小林話』,原來都是我們的族語。」徐銘駿說。

高雄小林村大武壠族人於夜祭當天著傳統服裝。(Bellenion∕維基百科)
高雄小林村大武壠族人於夜祭當天著傳統服裝。(Bellenion∕維基百科)

如今透過族人的努力, 藏在日光小林永久屋後的大武壠民族植物園,已從原本不到 10 種植物的復育,慢慢變到 21 種、35 種……民族植物不只能讓學者研究,挖掘部落古老智慧,後來更進一步結合產業,成為部落招待外賓的風味食材, 或成為讓訪客進一步認識小林村大武壠族植物文化的導覽行程。

更重要的是,「把植物種回來, 是因為想要讓我們的孩子, 還可以在新的故鄉看到祖先看過、種過、吃過的東西,」族人說,他們之所以把民族植物重新在新故鄉種回來,不只為了文化,更是為了認同。

「我們不想讓我們的小孩,忘了他們是誰,」徐銘駿說。

這本《種回小林村的記憶: 大武壠族民族植物暨部落傳承 400 年人文誌》, 是小林村大武壠族人過去三年所做部落民族植物田調結果的整理。書中所有植物的大武壠語說法,都是來自當代小林村大武壠族耆老的口述與流傳;植物以外的族語構句,優先採用土田滋、山田幸宏、森口恆一等三位日本語言學者自小林村或其他大武壠族部落採集到的大武壠語, 次則來自荷蘭時期的語料《馬太福音》—— 根據台灣南島語研究權威暨中研院語言所院士李壬癸, 以及日本語言學教授土田茲近年來最新的研究結果發現, 過去被認為以西拉雅語書寫成的《馬太福音》,其實有泰半是以大武壠語寫成的,而荷蘭時代的麻豆社,其實是屬於大武壠語區。

當然, 除了植物族語的保存, 我們更希望讀者能透過本書, 透過這些在日光小林社區重新萌芽的植物,看見過去 400 年,來自台南玉井盆地的大武壠族人, 是如何輾轉移動到高雄內山,在此生根、萌芽,並在此與其他族群有了精彩有趣的互動 —— 正如這些族人是如何在高雄的新原鄉,發展出紫色的傳統服飾「籠仔」,又如何將他們在雙連崛山上的原野遇見的華薊,刺上披肩的角落,成為高雄大武壠族最具代表性的十字繡圖紋。

為祖靈一起來公廨。(種回小林村記憶插圖)
為祖靈一起來公廨。(種回小林村記憶插圖)

在小林村族人發現華薊 100 年後的今日,Taivoan ——「大滿人」,早已成為大武壠族人另一個代名詞:「大滿族」這名字早在風災前就高掛在部落公廨前, 延續族人世紀以來的族群認同;永久屋的男女老少組成「大滿舞團」,跳出大滿族過去的記憶。而過去祭典前必釀的「大滿酒」,Maka-Taivoan ,那由天然野草製成的酒麴催生的糯米酒,再由族人親手捧著,將一甕甕來自大地生長出來的禮物與芬芳,重新奉獻給賜予我們一切的祖靈。

“Ho hi he! Tao mahanru ho hi he! Tao taipanga ho hi he! ”

從稻穀到大滿酒, 再從大滿酒到族群的自我追尋 —— 小林村大武壠族的尋根故事,正從土地裡萌芽!

*作者為日光小林社區發展協會。莫拉克事件發生後,一部份小林人從甲仙小林村遷居至杉林這塊新土地。本文選自《種回小林村的記憶:大武壠族民族植物暨部落傳承 400 年人文誌 》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