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弓、雄風、萬劍飛彈功臣都有他!最神秘中研院院士,原來是國防幕後推手

2023-01-04 16:48

? 人氣

憑藉著從小對機械的熱愛,蘇玉本(右四)進入成大機械系就讀,在自律向學的氛圍中徜徉於工程圖學、機動學、熱機學及熱力學等學科,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之後更在就讀台大機械研究所時,到中科院第二研究所從事飛彈與火箭方面的研究,自此開啟了他貫徹一生的志業。
憑藉著從小對機械的熱愛,蘇玉本(右四)進入成大機械系就讀,在自律向學的氛圍中徜徉於工程圖學、機動學、熱機學及熱力學等學科,打下扎實的專業基礎;之後更在就讀台大機械研究所時,到中科院第二研究所從事飛彈與火箭方面的研究,自此開啟了他貫徹一生的志業。

當時正值自主國防科技需求殷切的年代,一九六九年剛成立的中科院是國內唯一的國防科技研發重鎮,再加上所學正可派上用場,幾乎每個人都充滿朝氣與使命感,而在那時進入中科院服務的蘇玉本,自此開啟了他貫徹一生的研究志業生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帶著好奇心去創新 

蘇玉本在中科院學到的第一課,是要勇於接受挑戰,不要局限於既有的能力或知識範圍。 

求學時,蘇玉本修過流體力學的課程,但僅限於不可壓縮流,氣體流動速度與密度變化較低,而飛彈或火箭在空中飛行面臨的,是氣體流動速度和密度變化較高的可壓縮流,涉及高速飛機、噴射發動機、火箭引擎等領域,必須透過自學來補足知識落差。 

蘇玉本一入職,前輩易扶生便丟了一本厚厚的火箭推進器的原文書給他,「像天書一樣難懂,我花了兩個月才看完。」在當時的環境下,台灣自身的武器研發技術與資料極度缺乏,無論是資深同事或是像蘇玉本這樣的新進研究員,大家所知其實相差不遠,唯有透過持續自學、大膽動手實驗,才能推進目標。 

「我一進來,就覺得這裡不像軍事單位,因為長官們都非常開明,設定大方向與目標之後,便充分讓大家放手去發揮,」蘇玉本回憶,在自由的創新氛圍下,藉由前輩易扶生的輔導、楊源生的指導及小組長薩本通的指揮,很快形成一個三人小組,從事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研究。 

正如同發明家愛迪生的名言:不經歷九九%的失敗,就沒有一%的成功。這個三人小組時常在中科院的試驗場進行火藥實驗,當時的同事經常聽到他們失敗時傳來的爆炸聲,但是蘇玉本卻從未接到指責。 

「長官反而覺得這代表我們有在做事,才會發出這些聲響,」蘇玉本說,這種正向回饋,讓他更樂於大膽嘗試創新,最終成功研發出國內第一具完全自行研發及自製的實用固體火箭發動機。 

將壓力轉換成動力 

優異的表現,讓蘇玉本在一年後就獲院內提名,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機械航空工程研究所攻讀博士。 

代表國家出國進修,身上背負的是榮譽與責任。當時,他每個月只有三百二十美元的生活費,但是光住宿費就要花掉一百五十美元。在美國四年,蘇玉本只因父親逝世而回台一次。 

談起那段刻苦艱辛的留學經歷,他的心態很積極,將吃苦當成鍛鍊,還幽默地說,自己將來的回憶錄可以命名為「中山惠我五十年」。 

然而,身處美國最頂尖的學府,讓蘇玉本更深刻體會到,當時台灣處在國際強權角力中,對於國防需求的急迫性,但是他將壓力轉換成鼓舞自己的動力,更加堅定自己想要回國貢獻所長的決心。 

八○年代,蘇玉本(右五)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機械航空系學成返國,深刻體會到台灣國防需求重要性,在難以獲取設計參數等資料的困境下,他帶領團隊突圍,讓台灣成為全球第五個成功研發衝壓引擎的國家。左八為時任總統蔣經國。
八○年代,蘇玉本(右五)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機械航空系學成返國,深刻體會到台灣國防需求重要性,在難以獲取設計參數等資料的困境下,他帶領團隊突圍,讓台灣成為全球第五個成功研發衝壓引擎的國家。左八為時任總統蔣經國。

回國之後,蘇玉本先後歷任青蜂、天弓計畫火箭推進系統研發負責人,在一九八三年又進一步受命擔任衝壓引擎組組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