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擊中共將「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份」正當化!美智庫學者提出這些建議

2022-12-22 15:10

? 人氣

其次,美國等夥伴應善用促進台灣國安韌性的正式架構,來增強台灣抵禦中國脅迫的能力。美國2020年通過《台北法案》,支持台美強化雙邊經貿關係,和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和事務。美國可以藉此加強與澳洲和紐西蘭的合作,抵消中國對台灣南太平洋盟友的壓力,並優先支持東歐國家與台灣的交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21025-烏克蘭國會議員盧狄克(Kira Rudik)(左)及立陶宛歐洲事務委會副主席帕季格(Zygimantas Pavilionis)(右)一行25日參訪立法院。(柯承惠攝)
20221025-烏克蘭國會議員盧狄克(Kira Rudik)(左)及立陶宛歐洲事務委會副主席帕季格(Zygimantas Pavilionis)(右)一行25日參訪立法院。(柯承惠攝)

第三,將台灣納入雙邊貿易協定。從立陶宛等例子可見,越來越多國家願意頂著中國的經濟脅迫,支持民主台灣。也許這是因為,立陶宛等國家原本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就較低,所以可以抗衡中國將經濟交流當成貿易戰「武器」。無論如何,這些國家可以是台灣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理想夥伴,這將使台灣能夠實現經貿多元化並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

第四,保障台灣進入多邊論壇的機會。台灣目前還能參與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等經濟組織,但難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日後不會限制台灣參與國際經濟組織的空間,因此美國與台灣應加強預防這種情況發生。

2022年12月21日,訪問北京俄羅斯國家安全會議副主席兼統一俄羅斯黨主席梅德韋傑夫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合影。(美聯社)
2022年12月21日,訪問北京俄羅斯國家安全會議副主席兼統一俄羅斯黨主席梅德韋傑夫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合影。(美聯社)

蔡英文外交政策,與台灣外交的未來

莊宛樺認為,在過去兩年中,台灣在國際公共領域上斬獲外交成就,部分原因是COVID-19期間全球網路互動整體增加,蔡英文政府利用這個機會之窗,擴大參與國際活動的空間(不過仍限於非政府組織或非正式地參與)。烏克蘭戰爭爆發後,台灣擴大外交參與的勢頭仍在繼續,利用外交和社交媒體強調台灣在反獨裁抗爭中的寶貴作用、與志趣相投的國家(特別是東歐)接觸。

自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2021年就職以來,強調基於共同價值觀的外交相當重要。白宮已將台灣納入許多重大政策中,推動台北和華府之間進行更深入的經濟對話,也在多邊論壇以及與主要盟邦的聯合聲明中,強調兩岸穩定的重要性。

她指出,在此背景下,蔡英文政府與拜登的外交政策具有趨同和互補的因素。蔡英文不斷強調台灣對國際社會的貢獻,以及台灣民主的重要性,並稱台灣是抵禦威權主義和民主倒退的堡壘。不過她說必須指出,這種方法並不完美,因為蔡英文政府雖然呼籲組成「民主聯盟」,台灣大多數的邦交國卻都是世界上最不自由的國家(這是中國民國多位總統都面臨到的問題)。

2022年9月23日,捷克駐台代表史坦格(左)與我國駐捷克代表柯良叡代表簽署備忘錄(簡恒宇攝)
2022年9月23日,捷克駐台代表史坦格(左)與我國駐捷克代表柯良叡代表簽署備忘錄(簡恒宇攝)

對獨裁的反對、對民主和共同價值觀的追求,提高了全球對兩岸問題的認知,因此近來國際社會紛紛將目光投向台海潛在衝突。同時,台灣國內政治趨勢表明,泛綠政黨的兩岸政策越來越受歡迎,而國民黨推行的九二共識越來越難獲得共鳴。她預測,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待藍綠兩黨,都將繼續擠壓台灣的國際空間,包含挖走台灣的邦交國,向周邊國家施以經貿和政治威脅,削弱台灣與它們的非官方聯繫。

然而她也指出,從彈性外交、務實外交到活路外交可見,台灣政府和人民一直保持外交上的靈活應對能力,懂得重塑政策和優先事項,適應全球趨勢和發展。她預測蔡英文政府的許多成功策略,例如將台灣的命運與全球民主目標聯繫在一起,可能也會被日後的台灣當局沿用下去。

2021年12月10日,美國總統拜登在「民主峰會」閉幕式上發表談話(AP)
2021年12月10日,美國總統拜登在「民主峰會」閉幕式上發表談話(AP)

台灣應尋求在中國影響力較弱的國際場合深耕,例如參與中國非成員國的多邊論壇,像是國際非營利組織的「哈利法克斯國際安全論壇」(HFX)、「開放國會論壇」(Open Parliament Forum)、美國政府主辦的民主峰會(Summit for Democracy)。

最後,她認為台灣應加強多邊合作,與更多志同道合的國家培養深層雙邊關係。這不僅可以進一步將兩岸問題國際化,還可以緩解友好民主國家政黨輪替對台灣利益的影響,並避免過度依賴傳統盟友。如此一來,才能確保維護和擴大台灣國際空間的行動能持久有效。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