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曠野荒涼之地的市場經濟

2022-11-25 05:50

? 人氣

埃爾貢山區有著原始大自然的美景 卻深藏許多赤貧農戶。(胡哲生提供)

埃爾貢山區有著原始大自然的美景 卻深藏許多赤貧農戶。(胡哲生提供)

在烏干達首都坎帕拉(Kampala)以東約二十一公里,一個名為穆科諾(Mukono)的區域,研究了一輩子企業管理和社會企業的輔大教授胡哲生,遇見了位陌生的當地年輕人,年輕人問:「你們台灣人很會賺錢,能不能教我們賺錢?」正沉浸於四周農田自然景致的胡哲生,感覺腦袋好像被轟了一下,反問年輕人:「你有什麼?」他說:「我有咖啡」。胡哲生立刻想到咖啡豆是烏干達第四大農產品,於是進一步問:「你知道咖啡是什麼嗎?」年輕人說不知道,因為所處的地區太偏遠,從來沒有人向他們收購。既然無人收購,為什麼還種呢?年輕人回答:「因為聽說外國人『吃』咖啡」,年輕人向他展示了一把黑呼呼的咖啡豆,說都是把咖啡曬乾了直接吃,胡哲生當場吃了一顆,硬到牙齒都快掉了,這段巧遇,展開了胡哲生與烏干達咖啡的緣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住在穆科諾的年輕人向胡哲生展示了手上的咖啡豆 問能否教他怎麼賺錢?(胡哲生提供)
住在穆科諾的年輕人向胡哲生展示了手上的咖啡豆 問能否教他怎麼賺錢?(胡哲生提供)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胡哲生(約45分鐘)

下載好好聽FM app  IOS Android

台灣企管教授在貧窮非洲偏鄉看見的機會

2017年,兩個在烏干達從事援助婦女工作的台灣年輕人來拜訪胡哲生,請教如何不靠物資救濟,而用能自立的方式,讓烏干達民眾擁有謀生能力,他們就是後來創辦非營利組織「愛女孩國際關懷協會」的年輕人,這使得胡哲生從那時起,幾乎每年都造訪烏干達,至今已去了至少五次,每一次都深入當地偏遠鄉間進行田調,協助改善居民的生活,而且樂此不疲。今年暑假才在烏干達停留近兩個月返台,12月又要再去一趟,「去幾次其實不是重點,而是每次回來以後又想再去的那種『強烈度』吸引人…。」

人說「百廢待興」,但烏干達卻是「百無」,什麼也沒有,根本無可廢,以一般民眾家裡的廚房設備來說,就是三顆石頭搭起來在中間生火燒飯,發出的濃煙會熏死人,「他們的壽命很短,通常49、50歲左右,終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可能有肺病」。人們身上、腳下穿的都沒有錢買,食物方面,靠「採集農業」早上摘幾根玉米用火烤了吃,晚上則把樹上的香蕉切幾根下來,水煮軟了加點鹽巴當晚餐。「人們這樣活著,根本不會想到要交易,因為我不會吃你家玉米,你也不會吃我家的香蕉,不愁吃,可是沒有錢」。這樣的地方可以做社會企業嗎?胡哲生說:「當然可以!企業強調市場,因為百無,所以什麼都需要,就看我們有沒有本事,創造一個產品。」

香蕉是烏干達家庭日常的食物。(胡哲生提供)
香蕉是烏干達家庭日常的食物。(胡哲生提供)

教了幾十年企管,胡哲生接觸、參與過許多國際組織,更鑽研企管理論,他以社會企業中的「社區經濟發展」概念,認為可以社區的在地資源和能力條件讓民眾學會自立,而不是只給救濟物資。「以在地人生活的條件,讓他一輩子能活出自己的自由」。當地不容許擁有主流社會的科技設備,就以當地既有資源,和人們本身的學習度,打造一個新的系統,讓生活層次可以提升,甚至在這個層次發展分工下有所產出與交易,從中獲取利得而豐衣足食,慢慢走向工業社會中的專業分工。

經過研究以後,他們就地使用磚頭、泥土和人力,做出了排煙灶台;還蓋出一座生態廁所,只要排泄完了丟入木屑就沒有臭味,排泄物還可以變成農作的肥料;另外,也可以自己編草鞋,就不必等別人救濟舊鞋。「當做出草鞋時,沒有人有錢買,就用玉米交換,收到玉米後,再鼓勵民眾以玉米做飼料養雞,未來雞生了蛋和小雞,再把小雞和雞蛋放在市場上賣或交換…」。

胡哲生至今記得,當2017年實驗排煙爐灶,向烏干達民眾解說排煙原理時,身旁有位沒錢繳學費的大三工學院中輟生,敲著腦袋表示很慚愧,身為工學院學生,竟從沒想過煙囪效應可以運用在自家廚房,大嘆「我們全烏干達都是用三顆石頭燒飯!」第二天製作排煙爐灶時,這位大學生和在地民眾搶著做,讓所有協助的台灣人,雙手保持乾乾淨淨的。在地人的確需要排煙爐灶,卻沒錢買,所以也是以物易物。胡哲生感嘆「生活條件差是普遍性的,聞濃煙習以為常,黃色的水喝慣了,廁所難聞憋著也就算了;生活變好可以創造職業種類,我們拋出的職業種類越多,就會有人專攻製作灶台、專做生態廁所、做濾水設施,做得好就可以互相交換,甚至於去賣」。

烏干達青年學習怎麼製作可排煙的減碳爐灶。(胡哲生提供)
烏干達青年學習怎麼製作可排煙的減碳爐灶。(胡哲生提供)

吸引他每年都去烏干達的強大吸引力就是「覺得自己被需要」。在這個不毛之地,一路從人們身上感到的就是–我們需要你、你們台灣人很厲害,你們的智慧,我們很需要。他很感謝「愛女孩」的這些有理想、又有執行力的年輕人,搭了一個很好的「局」讓他有機會參與,他非常珍惜也自豪可以幫忙動點腦筋。

**如果你有感動,可以捐款協助爐灶計畫 

走入深山訪農戶 協助貧農改善生活 

因此,當他遇見想利用咖啡賺錢的烏干達年輕人,再度激起想探索的心。求助的年輕人住在維多利亞湖邊的穆科諾,而烏干達最有名的咖啡產區則是位在東部,和肯亞交界的Elgon埃爾貢山區,今年八月,胡哲生深入這座4200公尺高,面積36000平方公里的山區,當地都是小農,多種植香蕉、玉米、樹薯、地瓜等日常食用作物,多出來的地才種植外銷到歐洲的咖啡。

這個依山而活的部落,必須靠專人帶路才找得到,從山腳一路上到埃爾貢山區的700到1200公尺處,拜訪位在產業道路邊的第一家農戶,家中有十一個孩子可以做為勞動人力,種植咖啡改善了生活,甚至有能力可以買更多地;可是越深入山區,幾乎沒有道路,農戶居住條件極差,所生產的咖啡果必須雇用摩托車載送出山,微薄的利潤又被削掉一層。再深入山裡,看見貧窮農戶的土牆破了好多大洞,這裡運輸成本高、生產力低,收入只能糊口,跟穆科諾的人家也許還可以養雞賣雞的生活條件比起來更差了。

愈深入埃爾貢山區的農居 生活條件愈艱苦。(胡哲生提供)
愈深入埃爾貢山區的農居 生活條件愈艱苦。(胡哲生提供)

烏干達為內陸國家,咖啡豆必須透過肯亞海港出口,烏干達的咖啡生產合作社包裝袋上很多印的是肯亞,因此著名的肯亞咖啡有部分就是烏干達咖啡。胡哲生今年不透過進口商,直接向當地農民生產合作社採購十公噸咖啡豆,和台灣生豆商合作,希望讓台灣人認識烏干達也有好咖啡,如果這樣的模式可行,未來可望跟當地產銷組織簽常態性契約;他的心念不止於此,還希望藉著這樣的機會,未來讓一組人馬深入埃爾貢山區農村,將已經在穆科諾發展的淨水設施、生態廁所、排煙灶台和養雞養兔計畫在山區複製,換句話說,他想具體協助提升深山農戶的生活品質。

那麼,該怎麼協助當初那位向他當面求助,住在穆科諾年輕人呢?年輕人激起他探索埃爾貢山區的咖啡後,他將回頭教穆科諾的農人咖啡耕作,估計需要五年左右的時間。

我問教授,這哪裡是社會企業,分明是社會服務吧?胡哲生說,截至目前看來都像服務,但希望後續藉著交易,讓提供技術者獲取工作機會,變成他的專業技術。胡哲生形容這像在下一盤經濟棋,第一步是「需求」的田野研究,第二步是在地化的社會設計產品,第三步是以物易物,甚至衍生交易,如,換得的玉米養雞,雞肉和雞蛋形成產品,其中都創造了機會和以前沒有的產品。「這個社會企業和台灣不一樣的是從市場就開始打造。台灣貨幣充足,甚至過剩,我們的點子能很快產生一個產品,但烏干達卻是從百無創造產品,以物易物;等到養雞、種菜的人多了,我們可以從台灣帶各種雞料理做法,如三杯雞…等等,教做好吃的雞料理,搭配當地蔬菜和玉米餅,製成餐盒,讓年輕人騎著摩托車送到省道上賣,開貨車的司機可買到好吃營養又飽足的餐盒,這說不定可以成為下一步的社區創業或廚娘創業,烏干達讓我很興奮的是從市場打造一個經濟體,貨幣來了以後就不必再以物易物了。」

原來烏干達成了這位教授實現社會企業的創新實驗場。「我比我的同行找到一個創造市場的機會,而且是互助經濟市場;我們在主流、高度經濟發展的社會中只見得到well-established的市場,現在有機會試驗一下!這是我專業上的喜悅,但真正的喜悅是與當地人的互動。」

在胡哲生眼中,烏干達是個太棒的潛在市場,自從「被引誘」而跳下去之後,似乎再也走不開了;他眼睛閃著光,期待每一次的復返,而下個月,又可以回到那滿是機會與可能的大地、造訪那些在脫貧線上掙扎,滿懷盼望的人民。

輔大企管教授胡哲生接受趙心屏podcast專訪。(作者提供)
輔大企管教授胡哲生接受趙心屏podcast專訪。(作者提供)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胡哲生(約45分鐘)

下載好好聽FM app  IOSAndroid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前台視、東森主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