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和台灣沒有深交卻大膽挺台?立陶宛人的勇敢,要從30年前為了自由上街擋坦克說起

2022-10-30 10:00

? 人氣

立陶宛人不妄自菲薄,在國際上勇於發出正義之聲,敢說出心裡的話,而且不畏強權。(示意圖/取自pixabay)

立陶宛人不妄自菲薄,在國際上勇於發出正義之聲,敢說出心裡的話,而且不畏強權。(示意圖/取自pixabay)

「為什麼立陶宛人這麼勇敢?」跟大家一樣,我的心中,也有這樣的疑問。我廣讀搜尋到的媒體報導與歷史典故,知道他們經歷被多次壓迫也要爭自由、獨立的過往。但相對於立陶宛人展現的巨大力量,這些論述理性、生硬、遙遠、簡化,就像歷史課本。讀者或許可以被這些文字說服、想像那樣的情懷,但我相信,立陶宛人的心情與底蘊,一定更澎湃,超越我們讀到、甚至被翻譯過的文字表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直到我來到了立陶宛南部與波蘭、白俄羅斯邊境不遠,在立陶宛歷史上具有代表性、集重要事件於此的馬金娜(Merkinė),與真實的人物交會,身歷其境地走過曾經的輝煌、近代的戰地與傷痕,我被立陶宛年輕導覽以家國為榮的熱情深深打動,也從他們感染到這股歷史傳承的力量與勇敢的精神……。

天天耳提面命的邁向自由之路The Road to Freedom

來到立陶宛,所有的旅遊指南,都不會漏掉位在維爾紐斯的蓋迪米納斯大道(Gediminas Avenue)上、十八世紀重建的維爾紐斯主教座堂。教堂跟古代宮爵所居、在二〇〇二年重建的立陶宛大公宮,以及一座鐘塔,都位在同一個大廣場上。

這個廣場是立陶宛重要的精神象徵,也是好幾條路的起點交會處。人們在新城舊城走著,最後不免都會走到這裡。就像在巴黎漫步,總有大批人海從四面八方,最後停在凱旋門。

天天耳提面命的邁向自由之路The Road to Freedom(圖/取自unsplash)
天天耳提面命的邁向自由之路The Road to Freedom(示意圖/取自unsplash)

這也是見證立陶宛多次爭取脫離蘇聯獨立的歷史地標。一九四〇年蘇聯佔領立陶宛後,立陶宛人除了在各地力抗,也曾在一九四一年成立臨時政府,稱為「立陶宛六月起義」。當時,他們就是在這個廣場後方山坡上的古堡遺跡旁的蓋迪米納斯塔上,升起立陶宛國旗。但蘇聯持續在各地壓迫立陶宛,德軍也一邊進攻立陶宛又一邊威脅立陶宛必須成為其傀儡政權;立陶宛人雖然百般不願意,但是在戰亂中,資源與奧援不足,也不得不在八月份解散臨時政府。

一九八九年,由立陶宛、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人民手牽手、沿著波羅的海岸綿延六七五公里,訴求獨立的「波羅的海之路」,其中的一頭,也是在這個廣場。廣場上現在還鑲著一塊用立陶宛文寫著「奇蹟」的地磚,紀念這歷史的時刻。

來到立陶宛辦事、經商、開會、逛街、旅遊、吃飯的人,也一定會走過廣場前延伸出去的蓋迪米納斯大道。廣場跟大道,都由石板磚鋪成。石磚從晨曦到夕陽、從豔晴到雨天,都映著銀白色的光,在在提醒人們,這是一條不平凡的路,昭告世人,為何立陶宛人如此勇敢地擁護民主,捍衛今日的生活。

蓋迪米納斯大道的另一端,是立陶宛曾有數萬人民上街頭擋在坦克車前,保衛鞏固的國會。國會的存在與運作,是一國獨立與民主的鐵證。許多議員是一九九〇年宣告立陶宛獨立的代表,許多人今天也都還在崗位上。國會迄今不僅留著有這些議員們簽名的獨立宣言,還保留著一面玻璃,上面有蘇聯在一九九一年「鎮壓」立陶宛獨立運動時留下的彈孔。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