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管風險、放慢貸款、縮小規模,一文看懂中國力推的「一帶一路」2.0

2022-10-10 21:30

? 人氣

2019年4月26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左起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埃及總統塞西、俄羅斯總統普京(AP)

2019年4月26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左起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埃及總統塞西、俄羅斯總統普京(AP)

面對一些合作國家的龐大債務負擔,中國推出的一帶一路新模式已加強風險控管。專家認為,全球環境的改變使中國面臨困難,新模式在縮小規模後,將使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減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日經亞洲》10月5日報導,「中國交通建設集團」(CCCG)因中國房地產業信貸緊縮而遭遇沉重打擊,而全球經濟轉變和疫情推升了該集團的核心上市公司——「中國交通建設公司」(CCCC)的海外運營風險。

中交集團是一家集開發港口、公路、高鐵和房地產的大型國企。該集團近年來一直在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下,投資和運營基礎設施項目。

報導指出,在中國政府激進投資政策的驅使下,中交集團的債務負擔越來越沉重。截至6月底,其債務總額在過去5年內翻了一番,達到1.84萬億元。

控管風險:放慢貸款、縮小規模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去年11月指出,「一帶一路」倡議面臨的國際環境正變得越來越複雜,並強調需要加強風險控制和擴大合作。

《日經亞洲》9月20日的一則報導指出,許多新興國家因為一帶一路項目建設而陷入還貸困境,問題貸款暴增3倍。面對還貸違約風險的不斷加大,中國已經在開始放慢對外貸款。

美國華爾街日報9月28日對一帶一路倡議進行了專題報導,指出中國透過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擴大影響力,明知窮國沒有能力償還借款,中國仍誘使窮國向其借錢,目的就是控制窮國,使其成為中國從屬國。

前台灣海洋大學教授、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王崑義認為,過去一帶一路的推動常被污名化,例如今年6月26日美國總統拜登在出席七國集團峰會G7期間宣布正式啟動「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夥伴關係(PGII)」,當時美國不具名高官公開批評,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更在意的是建立經濟和地緣政治支點,而非造福當地民眾,又說G7推出的新倡議將為造成「債務陷阱」的基建合作模式提供替代選項。

他對美國之音說: 「以中國的觀點,一帶一路倡議提出9年來,始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為有關國家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所以,如何透過國際傳播宣傳一帶一路的優點,變成是發改委公佈的8項新任務的重中之重。」

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開放司副司長張明9月29日表示,下階段將堅定不移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要紮實推進8方面重點任務,共同繪製好精謹細膩的「工筆畫」。

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所所長劉孟俊在接受美國之音的採訪時表示,自習近平在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直到今年7月為止,中國大約投入了1萬億美元的資金。從發改委所發布的消息中可發現一些方向的改變,例如將「小而美」項目作為對外合作的優先事項等。

他說: 「任何的模式改變,或者是所謂的縮小規模等等,必然代表著面臨著一個很大的挑戰。美中之間的貿易戰,這是全球市場規則環境的改變,加上疫情嚴峻,再加上烏俄戰爭使得全球發生通膨現象。我覺得,最後面最致命的問題是美元不斷地升值,我們設想一下,既然算成1兆美元(1萬億美元)資金的挹注投入到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貸款所簽訂的基礎計算幾乎都是用美元。就算美元沒有升值,還款都已經很困難了,再加上美元升值,其實問題就很大了。所以我覺得現在談到'小而美',其實在某種程度上真的是承認現在真的很困難,面臨很大的挑戰。」

改推綠色、數字等新合作計劃

負責支持中國一帶一路相關資金的絲路基金總經理王燕之在《財新周刊》9月24日刊出的專訪中表示,疫情對部分投資項目產生較大衝擊,風險不可避免,目前退出的投資項目有15個,金額為25億美元,但「守住了不發生重大風險事件與國有資產安全底線,以及維持良好國際形象」。

中國一帶一路在調整戰略的同時,並未停止尋找新的投資目標。王燕之在專訪中表示,絲路基金在印度尼西亞的首批投資, 7月初已經與印尼投資局簽署投資協議,絲路基金將出資200億人民幣或等值外幣,與印尼共同開發其新首都的相關項目,該投資協議可望在今年G20元首峰會中敲定。

劉孟俊表示,基礎建設未必都要大動土木,在推動時很可能是改為中國引以為豪的5G、智慧城市、智能園區等內容。

他說: 「這種基礎建設也可能涵蓋數字科技,這樣子剛好可以幫助中國本身在資通訊裡面比較有優勢的規則制定,把信息安全或者信息標準等(項目)推廣到海外去。如果這次它(中國)能夠調整一些它的合作空間或是合作格局,把它的數字人民幣推到海外去,可能也是它的一種策略,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繞過美元的影響。既然中國提出2060(年)要達到碳中和,至於綠色標準、綠色科技等等,會有一系列的標準推出來,我覺得中國可能把綠色產業的意涵推到這裡面去。」

針對中國發改委所公佈的8項任務,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王崑義認為,這是中國把過去強調硬件建設,改為軟件合作。他指出,過去硬件建設主要著重在基礎建設、鐵路、港口的建造方面,這是在一帶一路中展現中國作為一個「基建狂魔」的「硬實力」。但是這種借貸式的基建,導致許多國家陷入債務陷阱之中,所以中國必須做出改變。

王崑義說: 「例如中國發改委最近所強調的包括拓展合作新空間、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等,讓一帶一路建設更趨向適應全球發展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新要求,穩妥開展健康、綠色、數字、創新等新領域合作。加強抗疫國際合作,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深化生態環境和氣候治理合作,發展絲路電商,實施好科技創新行動計劃。」

國際影響力恐隨政策緊縮而下降

《日經亞洲》指出,截至8月底,中國聲稱有3.1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其中部分可以用於發放海外貸款。分析人士指出,這也包括了向發展中國家和其它流動性不足的國家提供的貸款,如果這些債務繼續惡化,中國外匯儲備可能迅速縮水。

劉孟俊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大戰略,除了中央政府之外,還要地方政府配合推動,地方政府也透過豐富項目的內涵來爭取政策資源,這些做法在全球金融風暴與歐債危機時期進行順利,但是現在大環境改變了。

他說: 「中東歐有很多國家開始跟中國沒有那麼合(合得來),與中國的關係沒有像在歐債危機的時候那麼密切,因為這些國家對中國都有些失望,而且認為中國所做的沒有到位。前因是中國本身規模搞太大,大家期待就很深,再加上中國自己本身的資源不那麼大(多),不見得有那麼多能力推展到那裡去。現在全世界的景氣面臨更大的挑戰,中國也有自己經濟上的困難。尤其是這次疫情之下,中國採取的是防控這樣非常嚴格的模式,加上美元升值、資金外流等等的因素,其實中國在區域地方上都發生了金融上的挑戰,甚至有一些局部的金融危機。」

王崑義認為,中國力推「國進民退」政策,使得民營企業發展受到壓抑,再加上經過3年的疫情肆虐,習近平堅持清零的政策,讓中國的經濟已經不如過去蓬勃發展,這應該是中國必須將一帶一路建設縮水的主因。

他說: 「中共在這10年來在對外與對內的治理都犯了不少錯,主要影響到經濟急劇放緩,還有那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都讓許多國家與其相行漸遠,更讓亞洲的鄰國感到威脅,也對它特別謹慎。如果二十大之後習近平在第三任還要堅持跟西方對抗,這樣不僅中國影響力會愈來愈弱,在中國經濟力逐漸衰退之下,一帶一路最終也可能就無疾而終了。」

王崑義指出,縮水後的一帶一路2.0版確實會影響中國在國際間的聲望,而中共領導人堅持不下台,政策大幅改變的可能性也就比較小,但這正好是美國增加自身力量和盟友關係的機會。他認為,美國應該妥善管控美中關係危機,利用中國領導人的錯誤以厚植自身實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