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觀點:不是為了贏 而是為了站得更穩─一張貼紙的故事

2015-04-04 06:00

? 人氣

文化交流是一種溝通學,從韓國推廣文化到全球的浪潮中,或許台灣也該學會不是為了贏,而是為了站得穩。(取自blogstockphoto.com)

文化交流是一種溝通學,從韓國推廣文化到全球的浪潮中,或許台灣也該學會不是為了贏,而是為了站得穩。(取自blogstockphoto.com)

鄰居是做茶道花藝工作室的三姊妹,一天晚上她們興奮地跟我說前幾天工作室的名牌貼紙印好,她們興奮地把家裡和工作室裡所有可以拿出來貼的東西都貼上貼紙,就像以前小時候流行姓名小貼紙一樣,一定要把所有「屬於自己」的東西,大至書包雨傘(小孩擁有的東西可以有多大呢),小至鉛筆直尺都要貼上姓名貼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拿著三姊妹們工作室的那張名片大小的貼紙,好奇問道:「妳們不是工作室也開好幾年了?怎麼現在才想到要做這種東西。」大姊姍姍地笑說:「其實是因為收到了一份禮物。」

她說前陣子在一個文化交流會上,收到了一份禮物,是一個韓國的彈奏當地傳統樂器的音樂人來台交流時送的特製禮。實在很好奇到底是什麼樣的禮物會激起三姐妹去做一個本來在幾年前就應該做的事?二姊說那裡頭有一張DVD和CD,一份介紹這種傳統樂曲文化的文案,當然還有少不了的他的個人簡介。這樣聽起來好像沒什麼,但在當拿到這份禮物的時候,從所有設計的質感包裝,加上那份音樂完全不是一般外頭以為贈送用的爛品質,而是就像你所可以在架上買到的一樣品質,他用傳統的音樂融合現代的風格所做的一張精選,更不用說他所吹奏的傳統樂器已經幾乎是國寶等級,如此難得的音樂,所有從外到裡的整個開啟的過程,讓三姊妹感受到自己手裡捧著的「韓國文化」如此真實。

「因著很快就要去香港做文化交流,發現以往那樣實在是不夠,總覺得該做些什麼,所以我們就去印了貼紙!」小妹笑說,當然三姊妹的茶道花藝工作室不單只是印了貼紙,她們又特別挑選了幾樣台灣好物:「器。茶。食。字。布。」內有台灣老字號餅店、設計師、陶藝家、布藝家的手作創作,還有她們的爸爸特別排的鉛字活版,希望讓更多香港朋友可以從日常選物中感受到台灣美好生活的一面。

(三姊妹的茶道花藝「無事工作室」至香港文化交流所準備。來源:無事文創商號

我邊聽三姊妹說著,邊想起了一個不久前才剛從土耳其和伊朗旅行回來的朋友跟我說,在土耳其和伊朗你可以很容易地看到韓國的年輕人,他們不一定是背包客,也不一定是大團的觀光客,裡頭有很多小團的一起出來自助旅行的韓國年輕人。「在我還沒出發前,那時ISIS的劫持事件剛發生不久,台灣朋友只要聽到說我要去伊朗和土耳其,都緊張得要命,根本就搞不清楚ISIS主要發生區域在哪裡,還以為我要去什麼恐怖的戰區。」朋友說:「雖然也許他們也不過就是一般所謂俗氣的觀光客,但從這裡至少可以看見韓國年輕人在接收訊息,找尋所需要資料的部分比起大多數的台灣年輕人,都可能要再好上一些,就從最單純的找尋旅遊資訊開始。」

世界各地都遇的到韓國人已經一點也不奇怪,甚至橫掃很多在早先風靡日本文化的很多區域,現在哈韓比哈日更流行是一點也不誇張,從中美洲偏遠的山區連網路都沒有的小村裏可以看到雜貨店裡賣著印有韓星的筆記本,或是中亞前蘇聯的斯坦國家(一個八成中東和中亞傻傻分不清楚的區域)裡發現那兒的人有多熟悉韓劇,而當然全世界都會遇到韓國人,大團觀光客不稀奇,稀奇的是那些踩著單車或騎著自駕車,陸路旅行好幾年的韓國人。曾經在中亞跟我一起旅行了超過一個多月的就是一個獨自旅行的韓國女生,她從韓國開始橫越歐亞一直走到了歐洲,在義大利暫時落腳,這一走就是兩年,而這樣的人不只她一個,而且絕對不是少數。

(於中亞旅行時的韓國友人,洪滋敏提供)

韓國在小時候的印象裡不是這個樣子,那時大家只知道日本,而現在韓國不知怎麼已成了崛起的新星,拋開臺灣人莫以名對韓國的反感,你實在要不得不佩服韓國把如何自身文化輸送到全世界,無遠佛界的影響力,說難聽一點是厲害的商人,好聽一點是傑出的文化傳播者,但不論如何,現今眼見的成果難以漠視它的存在。幾年前的三太子拿到三星贊助的事引發了不少討論,雖然說三太子的確也拿到了一些台灣企業的贊助,先不管台灣企業可能不熟悉三星形象操作的方法,但說真的有在跑過贊助的人會知道要伸手跟台灣單位拿錢是有多麼的困難。

台灣越來越重視觀光發展,住在九份金瓜石,一個已經排名全台最多觀光人數的地方,國內國外的觀光廣告拍來拍去還是在這(然後再加上日月潭跟阿里山?),九份金瓜石沒有週間或假日之分,人永遠都像山螞蟻一樣多,我總在想為什麼總要花這麼多力氣宣傳一個早就飽和的地方,已經不是一次兩次觀光局被說花大錢拍廣告不是錦上添花就是無法達到效益,文化宣傳做來做去花了大把的納稅錢都像投到海裡,說文化投資好重要卻似還找不到一個立足的點。

(喬治亞觀光宣傳影片融入傳統舞蹈及音樂,交織喬治亞的人文地景影像,有別於以往的觀光宣導手法,著時耳目一新。)

文化交流是一種溝通學,上至官員小至平民都有關係,而我想溝通則是其中一個,也可能是最重要的能讓世界變得更好的方法。數週前曾發表了一篇〈為什麼我們一直要讓世界看見台灣〉,對照此篇表面看似矛盾,但說起韓國推廣自身文化至世界角落的這番浪潮,我以為不是為了要贏過別人,而是為站得更穩。

*作者為自由跨域藝術工作者/攝影師 ,著有《中亞,聽見邊境的心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