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中國行動計劃」讓麥卡錫時代復活?美中摩擦促使華人科學家紛紛離開美國

2022-09-29 09:50

? 人氣

亞裔美國學者論壇去年冬天對華裔科學家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89%的華裔科學家說他們希望為美國的科技領先地位做出貢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雖然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的科學家們表示,他們認為追查中國間諜活動很重要,但他們也表示,對許多人來說,「中國行動計劃」改變了他們對美國的看法,不再認為美國是一個可以讓他們免受潛在迫害的地方。有人舉了著名火箭科學家錢學森的例子來說明這對美國的潛在風險。錢學森在麥卡錫(McCarthy)時代從美國回到中國,後來幫助中國發展太空和核武器計劃。

離開美國的學者中,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Yau Shing-Tung)知名度很高,他於4月離開哈佛,前往北京的清華大學任職。這位數學家先前曾表示有意幫助中國首次贏得菲爾茲獎。丘成桐也曾嘆惋,認為中國學生和教授在美國受到猜疑。丘成桐沒有回應置評請求。

「當年美國政府批評蘇聯的學術環境,」他在2021年9月對哈佛大學新生的一次演講中說。「想不到在這裡復活。」

「中國行動計劃」的設計者之一、前馬薩諸塞州聯邦檢察官Andrew Lelling今年早些時候說,該計劃成功地警告科學家們要重新考慮他們與中國的聯繫,並推動大學和撥款機構提高警惕。

美國司法部在給《華爾街日報》的一份聲明中提到了負責國家安全的助理司法部長Matthew Olsen在2月份的講話,當時他承諾在未來的調查和起訴中會考慮中國科學家的關切。

「保障研究機構的誠信和透明是一個關乎國家安全的問題,」Olsen說。「不過,確保我們能夠繼續吸引世界各地最優秀、最卓越的研究人員和學者來我們國家也是一個關乎國家安全的問題。」

據參加會議的普林斯頓大學機械與航天工程教授琚詒光說,今年上半年,一些在美國的華裔資深學者與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進行了多次會面,以期解決他們的關切。

琚詒光和其他與會者說,學者們申訴稱,許多「中國行動計劃」的案例都是由於科學家們錯誤填寫了旨在披露與中國研究關係的複雜表格,為了回應學者們的申訴,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一直在努力使各政府機構的資訊披露程序標準化。

密西根大學的林安之說,這種程序上的變化是積極的,但還不足以解決許多中國學者感受到的寒蟬效應。

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在一份聲明中說,資訊披露要求的標準化是為了提高透明度和增強信任。該機構表示:「我們還計劃繼續與美國科研界的不同利益相關者密切合作,以創造一個開放、友好的研究環境。」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