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在國外看外國-從德翼航空空難事件說媒體良知

2015-04-01 05:20

? 人氣

德國媒體對德翼航空空難的報導,堅持人道尊重的底線。(騰訊網)

德國媒體對德翼航空空難的報導,堅持人道尊重的底線。(騰訊網)

2015年3月24日,德國德翼航空某機,墜毀法國山區事件,多國政官高層,迅速成立危機小組;救難團隊精英,雷霆行動;漢莎航空與徳翼航空的負責人,立即出面召開記者會,並在各種網路管道,不斷以德、西、英三種語言,分向公眾更新搜救或調查進展,如罹難者名單﹑國籍、身分、性別等,至於罹難者及其家屬的隱私,則被有關單位嚴謹地守護著。官方、公司、民間的緊急危機處理能力,令人震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事發之初,公眾暨媒體,多朝機械﹑機齡﹑天候等因素,推測著肇事原因。然而,除了這些,公眾還想知道什麼? 媒體還想從中報導什麼?隨著調查的進展,最後,檢察官根據飛行器通話記錄資訊,公佈了駕駛艙裡,只有副駕駛獨艙,並且將調查方向,轉指副駕駛個人因素,顛覆了許多捕風捉影者的非是。

當各家媒體正在佈設採訪,進行現場連線報導最新消息的同時,總部位於慕尼黑的德南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創報至今70年)與位於柏林的世界報(Die Welt,創報至今69年),這兩個互為競爭對手的德國兩大媒體,對於這次事件的處理態度,調查結果確鑿之前,卻只願意透露,副駕駛的姓氏開頭字母是L (德文的名字重複性較高,姓氏則重複性較少辨識度較高)。截至今日,世界報則持續在公布副駕駛與其他罹難者的照片時,臉部皆以馬賽克處理;罹難家屬或同儕的照片,也幾近是背影。只有召開記者會的政府官員﹑調查檢方與航空公司負責處理者,採正面照片或訪談片段。甚而,在媒體的官方網站的「評論區」裡,加以特別呼籲,評論人的評論中,不要透露出任何罹難者的全名和照片。

此舉呼籲,獲得許多公眾贊同,並且呼籲更多人,應「從副駕駛的家人和其他罹難者的家人為考量點」出發留言。雖然,在民主多元的世界裡,不是所有人都贊同,於是,有些公眾們,開始批判這是超級不專業的媒體行為,更有質疑此些媒體的動機者。每個人對於「罹難者與其家屬的人權」和「公眾知的權利」這兩者之間,有著不同的見解和平衡點。

幾位中學生悼念在飛機失事中遇難的同學,媒體報導時她們的臉部都打上馬賽克。 (SASCHA SCHUERMANN/AFP/Getty Images)


支持與反對者雙方,在留言區有所辯論,基本上保持理性,偶爾如有出現人身攻擊語言,媒體的官方帳號,則會跳出提醒留言者:「留言前,請再思考一次。」譬如,當評論者在調查報告尚未終結之前(當地時間26日)就留言,稱說副駕駛心智不正常,則媒體的官方帳號即反問:「你認識他嗎? 你是精神科專家嗎? 請問你的資訊是從哪裡來的呢?」媒體面對公眾提出的疑問,顯現出勇毅的堅持,重申「我們現階段的決定,只報導姓的縮寫」﹑「我們現階段的決定,是照片正面都會做馬賽克處理,我們不會公布名單」。

黙哀與靜禱,不論世界喧囂,不管獨家爆料,這一次,他們試著,只是靜靜地用自己的語言,用自己的堅持,勇守著對於一個人(不論這個人是善是惡)最基本的人道尊重底線。

因為這兩家德媒,「德意志」這三個字,從2015年3月24日起,還或許能漸漸地微露出,身而為人,對於其他人的人道尊重。

*作者為牛津大學博士候選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