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長壽觀點:中國的經濟戰很難威脅到台灣

2022-09-08 07:10

? 人氣

中共雖然投入近1,000億美元的公帑,大力推動晶片國產化,但目前84%的晶片依然仰賴進口,而根據台灣產業研究機構集邦科技的資料,全球半導體產值有64%來自台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目前中國半導體業的進展速度,即使未來真的能夠取代台灣,至少也得等幾10年。而且習近平的反貪腐大旗,最近還打到了晶片製造商身上,看來他們的國產大業只會更加舉步維艱。

由台灣進口的電子元件,未來應該會繼續成為維繫兩岸關係的橋樑。例如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廠富士康,自1980年代末以來,就一直在中國大量投資,目前全球大部分的iPhone,都來自它在中國的工廠。台積電的投資也相當多,上海和南京都有它的晶圓廠。目前的地緣政治因素,大概會讓台積電停止擴大投資;但似乎擋不住富士康的腳步,它最近就打算拿出8億美元,入主陷入困境的中國紫光集團,而台灣政府也有可能出手阻止。

重振外國企業在台投資信心

台灣目前該注意的,是如何讓外國企業繼續安心來台經商。台灣在2020年疫情爆發之後,就實施了許多全球最高規格的防疫措施,雖然這些方案整體來說相當成功,但代價也很巨大:台灣目前隔絕於世界之外,除了高階政要以外,很多外國朋友都已經至少有2年半沒訪問過台灣。

在中國不斷提高軍事威脅的情況下,台灣需要重新考慮是否繼續嚴守國門。畢竟台灣的疫苗接種率相當高,也具備一定的社區防疫能力,如果能夠開放外國人正常旅遊,對國防相當有利。

另一方面,台灣政府也應該審慎評估,中國的威脅會對哪些商業營運造成衝擊,例如那些可能會受到中國軍事活動影響的空運與海運航線。台灣政府應該要跟相關單位與企業,為可能面臨的供應鏈瓶頸,研擬出相關變通方法。

台灣的最大威脅,並不是中國經濟制裁的實際衝擊,而是中國的武力可能會讓國際社會認為無法安全地繼續在台做生意。台灣能不能降低風險掌控局勢,會大幅影響國際投資人對台灣經商環境的信心。

*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外籍特聘研究員;譯者為劉維人。本文原刊台灣銀行家雜誌九月號,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