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關鎖國」是硬道理?中國學者被指「借古諷今」力挺習近平清零、封鎖政策

2022-09-08 14:00

? 人氣

2022年6月1日、上海解封當天清晨,民眾在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附近運動。(美聯社)

2022年6月1日、上海解封當天清晨,民眾在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附近運動。(美聯社)

近日,中國歷史研究院一份有關明清「閉關鎖國」政策的文章在網絡引發爭議,有網友認為該文為閉關鎖國政策翻案,是要借古論今支持中國目前嚴格的清零政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政治學教授陳澄接受BBC中文採訪時表示,這篇文章全文僅在討論明清兩朝的政策,並未提到這些爭議對當代政治經濟有任何適用性。但文章在網上引發關注,反映出當前持續的動態清零政策下不少中國人的焦慮情緒。

爭議焦點:「自主限關」

這篇題為《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的文章稱,「閉關鎖國」不是中國古代既有概念,也不是西方對中國的固有認知,而是晚清中日語言嫁接產生的歷史名詞,不是對明清時期對外政策的客觀描述。

北京紫禁城(故宮)
Getty Images 引發爭議的文章稱閉關鎖國有其合理性。面對咄咄逼人的西方殖民勢力,明清時期的中國當政者從軍事、經濟、文化等不同層面,採取了以「自主限關」為主要特徵的限制性政策。

文章引發爭議的關鍵點在於,它認為「閉關鎖國」有其合理性,「明清時期,世界處於資本主義上升期,西方列強在全世界加速了殖民擴張的進程。面對國際環境前所未有的巨變,面對洶湧東來的西方殖民狂潮,明清兩朝中央政府採取了與之相適應的對外政策。」

文章還稱,面對咄咄逼人的西方殖民勢力,明清時期的中國當政者從軍事、經濟、文化等不同層面,採取了以「自主限關」為主要特徵的限制性政策。

「這一政策沒有阻斷明清時期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和中西文化交流互鑒,但造成了消極防禦和漠視西方先進科技的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為近代中國陷入被動挨打局面埋下了伏筆。」文章認為。

中國歷史研究院隸屬於中國社會科學院,這篇文章發表在社科院主辦的《歷史研究》雜誌。

另外,該研究院撰寫或發佈的另外一些其他文章也被重新挖出並引發爭議。比如,中國歷史研究院主辦的《歷史評論》雜誌曾發佈文章稱義和團運動不應被「污名化」,理由是義和團「有統一而清晰的鬥爭目標——『扶清滅洋』。展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此外還有文章稱中共前領導人毛澤東發起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偉大壯舉。

「閉關鎖國」與防疫政策

上海浦東機場,中國實行嚴厲的入境政策和隔離措施,導致進出中國成為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Getty Images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中國政府推行了嚴厲的防疫政策,封城、大規模核酸和限制出入境等措施在民眾中引發不滿,網絡上有聲音將其成為新時期的"閉關鎖國"。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後,中國政府推行了嚴厲的防疫政策,禁止堂食、封城、大規模核酸和限制出入境等措施在民眾中引發不滿,網絡上有聲音將其成為新時期的「閉關鎖國」。在這樣的氛圍下,這篇文章觸動了民眾的敏感神經。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