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關鎖國」是硬道理?中國學者被指「借古諷今」力挺習近平清零、封鎖政策

2022-09-08 14:00

? 人氣

「過去十年對歷史虛無主義展開猛攻,還原歷史真相被污名化,緊接著網羅大批人馬為重要歷史翻案,於是就出現了『閉關鎖國』是『自主限關』,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防範西方殖民侵略的強盜邏輯,這明顯是一次試水,為新的『閉關鎖國』尋找理論依據和輿論準備,如果歷經改開(改革開放)的一代人無動於衷,『閉關鎖國』就會重來。」推特用戶「蔡慎坤」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2年3月30日,一位身穿防護服的工作人員在上海靜安區的街頭。上海當時實行了長達兩個月的封城。
Getty Images 上海封城期間街邊的高牆

前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蔡霞也在推特上質疑,中國歷史研究院為閉關鎖國正名,為文革時期知青上山下鄉唱讚歌等舉動,「是為習(近平)20大以後的路線方針做輿論準備嗎?」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前總編胡錫進則稱,一些人借批判歷研院的這篇文章,影射國家在對外開放上發生了「動搖」,並且認為歷研院的這篇文章是要兜圈繞彎鼓吹「新閉關鎖國」。他認為,中國繼續對外開放的決心十分堅定,儘管新冠疫情在過去一段時間裏妨礙了中外人員交流,但這是短期問題,中國正在積極化解疫情造成的障礙。

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政治學教授陳澄對BBC中文表示,這篇文章全文僅在討論明清兩朝的政策,並未提到這些爭議對當代政治經濟有任何適用性。

「一般來說,認為這樣的一篇文章是政治影射應該是過度聯想,借題發揮。」

中國西南部城市成都目前還處於封閉狀態。
Getty Images 中國西南部城市成都目前還處於封閉狀態,當局要求2000多萬市民「原則居家」。

但她指出,這篇文章在網上引發關注,反映出當前持續的動態清零政策下不少中國人的焦慮情緒。其中有對不利經濟發展,出入境不便,對外交流受限的擔憂,更有對政府可能在開放的基本國策上轉向的恐懼。

陳澄認為,可以理解這些心情,但是擔心中共「閉關鎖國」目前來說是過慮了。

「在習近平的領導下,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確實控制更嚴了,但是中國對外資、外企仍舊歡迎,對外投資也一直持續進行。」陳澄說。

中國8月底披露,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將在10月16日召開。陳澄表示,動態清零顯然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如何調整防疫政策肯定會是政府內部討論的一個重點。

「二十大之前,政府不可能冒著疫情大面積蔓延的風險在動態清零上做出重大調整。畢竟會前一切以穩定為重。但是調整的跡象已經出現。比如入境隔離,已經從原先的14+14、14+7變為現在的7+3。」陳澄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