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有十個重要使命,台灣必須這樣做才能得到保護、發展國防 德國之聲專訪澳洲前總理陸克文

2022-09-06 11:30

? 人氣

(德國之聲)

(德國之聲)

三個月前,陸克文在美國發布了他的新書《可避免的戰爭》,內容聚焦美國與中國之間的矛盾衝突。近日,陸克文前來德國介紹新書。德國之聲中文網對這位澳洲前總理進行專訪,談及了目前的中美關係,在如今的台海局勢下如何進一步理解習近平的使命等話題。

澳洲總理陸克文對現在的自己做出的定義,是「無產主義者」和「學者」,他目前主要從事政治和國際關係的研究工作。曾在美國受聘於哈佛大學研究中美關係;在學生時代留學台灣,並可以說一口流利的中文。政界學界經歷豐富,對美中都有深刻認識,這讓陸克文成為眾多中國觀察家中頗為特別的一位。而他對於中美關係走向的判斷,無疑具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接受德國之聲中文網專訪時,陸克文表示,這些年來中美之間的衝突越來越嚴重,未來很有可能變成實實在在的軍事衝突。他花了四十多年研究中美關係,而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包括在1989年,中美之間一直存在一些矛盾,但並沒有根本性的、有\絕對危險的矛盾;但如今中美之間的衝突,對於雙方來說都是戰略性的挑戰,爆發戰爭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大。而盡力避免這場戰爭,就是陸克文撰寫新著《可避免的戰爭》的主要原因。

中美關係:全面競爭

陸克文認為,中美關係的走向越來越糟糕。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是中美之間的相對位置在發生變化。從中國最喜歡提的「綜合國力」來看,包括軍事、經濟、科技等標準,中國越來越強,而美國則是走下坡路。第二,習近平的領導風格直接而強硬,與鄧小平倡導的「韜光養晦、決不當頭」完全不同,因此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新的時代。 而第三個因素就是美國態度的變化。一直到2017年,美國方面都沒有特別大的反應,但在川普執政以後,美國提出了新的國家安全戰略,凸顯的也是戰略性的競爭。

因此我們目前面臨的,就是中美之間全面競爭的時代,而想要在這個時代全身而退,就必須要有戰略性的框架來協調,以減少戰爭發生的可能性。

陸克文坦言自己是鄧小平的信徒,而面對中美關係,他既不樂觀,也不悲觀,而是「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了解中美關係中的五道紅線:其中最重要的是台灣和「一個中國原則」,第二是南海;第三是東海與釣魚台;第四是朝鮮半島以及核武;第五是網路安全以及駭客攻擊。明白這些紅線之後,就有了操作的空間,就像走廊一樣,需要安裝一些扶手來輔助行走,規定可以活動的空間。

陸克文認為,國際關係是你來我往角力的過程,一方在「推」,另一方在「就」,然後通過反復的「推」和「就」,最後的目標就是慢慢達成一個新的平衡狀態。但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某一方「推」的力道太大,再加上民粹主義的影響,就會發展成不可控的事件,規模進一步擴大,就會變成全面性的戰爭。

台海局勢:美國無法完全兌現諾言

陸克文在此前出席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舉辦的活動時,除了主要介紹自己的新書之外,也對目前的台海局勢做出了重要的分析。

「我的觀點是,台灣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發展自身的防禦能力」,陸克文在談及台灣的軍事實力時說,「他們沒有大幅增加國防軍事開支,我擔心的是,由於連續的國會代表訪問,他們會錯誤地解讀美國方面的信號,也就是美國在任何情況下都會防衛他們」,但可能由於代價巨大,美國最終無法完全兌現諾言。

當然,陸克文並不認為攻打台灣對於中國來說是容易的,因此現在雙方都是謹慎的,也恰恰是因為戰爭對於雙方都代價巨大。他覺得中國目前對於發動戰爭並不感興趣,至少在最近十年內,中國在財政和經濟上還沒有做好攻台的準備。中國在最終行動之前還是希望找到別的路徑。所以他對於裴洛西訪台並不支持,認為她出於自我滿足的目的出訪,破壞了本身就很微妙的平衡。

「你可以問問自己,在裴洛西訪台之後,台灣的安全情況是更壞了還是更好了呢?」陸克文說。

而對於台灣而言,目前也只有維持現狀才能得到保護,同時也讓台灣有機會能夠發展國防能力,因為台灣在這方面並沒有及時做出足夠的努力。陸克文認為台灣需要維持與中國的通話渠道,不然就只剩下武力途徑,那麼就會自動升級為與美國的角力,升級為中美衝突。所以當下最好的做法是大範圍的降低風險,在中長期建立對中國的威懾。他認為,美國「戰略模糊」也許並不是最完美的解決方案,但是比在當下與中國正面發生衝突的風險還是要小得多。

當下中國:民粹主義和戰狼外交

不管在哪個時代,民粹主義都是危險的。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也好,或者是現在。因為在民粹主義發生作用時,都可能會有國家和當下的政治領導者所控制不了的因素在起作用,因此陸克文認為民粹主義在中國是具有危險性的。

「當我們談到中國的外交政策,從1978鄧小平時代到2014年,中國的外交政策是很平和的,也是很有用的。在國際上,中國的做法是交朋友,交了朋友之後就可以幫助中國的經濟發展,從而促進中國的全面崛起,這從外交邏輯來講,是很成功的」,陸克文說。

而近年來中國所推行的「戰狼外交」,對中國正常的外交是一種衝擊,與「交朋友」背道而馳。這讓世界其他國家開始認為,中國已經變成了另外一個、與鄧小平時代不一樣的國家,一個越來越喜歡尖銳衝突的國家,而這從中國國家利益角度出發的話,並沒有什麼用。

習近平的使命和中國經濟

陸克文在新書中重點研究了習近平最重要的十個使命,其重要性從中心向外部依次遞減,他將其形象的比喻為十個「套娃」。

「通過(研究中國的)國內政治、經濟,一直到解放軍現代化、到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外交、中國的東海以及太平洋戰略,再到亞歐的戰略性目標和世界範圍內的外交使命,我在做一個全面性的描述,介紹習近平的世界觀是什麼。」陸克文解釋說。

在這十個使命中,最核心的就是保證共產黨永久的統治權(staying in power),同時他是共產黨至高無上的領導者。 其次就是保證中國的團結一致(securing natioanl unity),這也是為什麼台灣問題對於中國是不可跨越的紅線,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著中國對於中美關係的看法。 第三重要的使命,是保證經濟發展(eusuring economic prosperity)。

而在當下防疫為重,中國經濟發展陷入重圍的情況之下,更要分析經濟發展在習戰略中的位置。

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正在放緩,陸克文認為,除了疫情的原因之外,也有中共意識形態上的變化。習近平和鄧小平對於經濟發展的側重點不同。鄧小平時代,目的是經濟快速成長,改善和解決貧困問題,這是中共三中全會和十二大以來的戰略,但在十九大之後,中國的經濟政策有了變化。習認為在經濟快速成長的時期,造成了社會不平等,所以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概念。因此黨開始直接參與市場經濟,增加國營企業的分量,甚至直接控制私人企業家的活動,包括科技平台、房地產經濟、金融市場的活動的等等。但這個結果,就是降低了私企的商業信心,當然這也會直接影響到公司的投資行為,這也讓經濟發展逐漸降溫。

這也直接破壞了中國共產黨與老百姓之間已經存在了四十多年的契約:中共有至高的政治權力,但必須給老百姓帶來福祉。陸克文認為,在中國二十大召開前期,中共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中國經濟模式將走向何方,是否會維持現狀,還是會認識到目前意識形態的因素太重,已經影響到私有經濟和企業家的信心。陸克文分析說,正因為當下中國經濟疲軟,二十大可能會試圖重新平衡市場和國家管控、私有企業和國有企業以及對企業家的激勵和對工業以及經濟活動的管控。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