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為德國帶來的政治、外交、軍事與政治「時代轉折」

2022-08-30 08:10

? 人氣

突然間,向危機地區提供武器也成了可能。過去,綠黨尤其經常強烈譴責武器出口,例如,向沙特軍售。而現在,該黨成員要求向烏克蘭提供重武器,而且要盡可能快。盡管不那麼戲劇性,社民黨也在這裡來了個轉折。只不過,和以前一樣,該黨內部的強大左翼在向烏提供武器問題上踩剎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這一歷史性的"時代轉折",波恩大學政治學教授克羅嫩貝格(Volker Kronenberg)分析說,它意味著,通常的政治算術已然無效,提供了為新政策開道的機會。他在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指出:"這一衝擊產生一種勢頭,給政策制定帶來很大空間。這樣的危機時代是行政權力的時代。"

外人怎麼看

在國外,人們大感驚訝。8月中旬,英國新聞雜志《經濟學家》頭版文章言稱 "新德國",配發的插圖上是一只剛破蛋殼而出的強悍德國鷹。作者們寫道,烏克蘭戰爭搖醒了一個自滿和自以為是的德國。作者們指出,人們希望看到一個 "更強大、更大膽、更堅定的德國,為一個更團結的歐洲發揮領導作用"。

政治學家克羅嫩貝格梳理說,國外有各種期許和觀點:"在美國或法國,人們會高興地注意到已做的事情。他們正面評價德國承認必要性和現實,終於拋棄對國防和安全政策的必要性和必須性的那種過度的矜持,並認真對待現實。" 不過,克羅嫩貝格也強調,"人們希望(德國)在中歐和東歐也能有更多參與,或者行動更快些"。

在危機構成的放大鏡下,過去的失敗更其顯眼:拖沓的數字化正阻礙經濟和行政管理;鐵路交通的長期不准時問題只是多年來基礎設施遭忽視後果的一個例子。然而,最讓人觸目驚心的是:德國繁榮的基礎何其脆弱。

商業模式動搖

過去數十年的商業模式可簡述如下:使用來自俄羅斯的大量廉價能源,將中國的初級產品變成高質產品,並主要出口到中國;中國是最重要貿易伙伴;整個經濟部門都依賴中國市場;其它領域的供應鏈也依賴中國供應商。

該體系的一個支柱已經晃動:受歐盟多項制裁的影響,與俄羅斯的貿易大減,天然氣、石油和煤炭等原材料越來越少輸往德國。戰前,德國一半以上天然氣從俄進口。此間,政策變了,轉重節省。聯邦政府總理和經濟部長正試圖在全球各地尋求新的能源供應方,最近,是在加拿大。政治家、經濟界和國民們都在憂慮即將到來的冬季。這個冬季將無情揭示已做的事情是否足夠,--以及國民之間和歐洲內部的團結狀況如何。

第二個支柱--對華貿易仍在。但是,人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性日益不爽。在美國的施壓下,以"脫鉤"為標志的一種全球化的逆轉正在開始。各以中國和西方為主導,新集團正在形成。它將使與各方做生意變得更加困難。

鑑於目前和即將發生的大量危機和衝突,柏林開始著手制定國家安全戰略。這是第一次。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Matthias von Hein, Christoph Hasselbach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