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秦觀點:裴洛西訪台─沒有真實的戰爭,但有戰爭的真實

2022-08-04 06:40

? 人氣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升高台海緊張。圖為裴洛西參訪立法院。(顏麟宇攝)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升高台海緊張。圖為裴洛西參訪立法院。(顏麟宇攝)

戰爭第零天,貿易脫鉤、兵力局部動員、大規模軍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戰爭前夕該有的動作已經一一顯現,筆者曾在先前的評論文章提及幾項指標觀察中共動武跡象,包括:北京更強硬的對臺言論、相關法律的制定與修改以獲得動武合法性、更強烈將統一訴諸歷史及民族的論述、更頻繁的軍事動態:大規模軍隊調動與軍隊高層調換、軍事演習與威嚇、兩岸經貿交流中斷、尋求兩棲登陸的實戰機會等。筆者也曾用攻台內部推力/外部拉力評估攻台變數,包括:內部推力如中國大陸內部對習本人/共產黨支持度降低,或各種因素導致民怨、共產黨內部鬥爭、以及對解放臺灣的期望促使意圖改變等;外部拉力則有北京眼中臺灣走向各種意義上獨立、外國勢力介入(如美軍進駐、重要官員來訪)、臺灣外交地位象徵性/實質性的提升等。推拉力的同時作用將更容易引北京掉入攻臺陷阱,導致就算軍事能力或環境不允許,戰爭仍被迫發生。

現在隨著以上項目的「命中」增加,戰爭的模樣也愈來愈真實,導致我們陷入戰爭來臨的恐慌。但我們仍然可以有幾分保證不會打仗,因為這還關乎到美中台物質權力的消長、非物質權力的矛盾、內部政局穩定程度、國際環境的塑造等。另外,也有幾項指標讓我們確信離戰爭還有距離,包括美國還沒有撤僑、還沒觀察到中國大陸海上民兵動作及民間物資的徵用。我們也有理由想像這些軍事部署與行動也有幾分是因應共產黨內的權力遊戲,演戲、安撫給鷹派看。總之,裴洛西訪台導致的危機暫時還沒有導致戰爭的可能。筆者推估2028年前後才會是可能的美中台軍事衝突窗口,距離現在還有6年。

有趣的是,裴洛西訪台,台北官方意外沒有敲鑼打鼓,大抵是白宮有照應要求低調,華府自己也在訪台前準備好「政策與現狀不變」、「支持台灣不等於支持台獨」的各種止血包,但顯然北京還是不吃這套。當73集團軍開始動員;東風-16被拍到運往福建;廈門城鎮、港口、沙灘聚集滿中共兩棲部隊,甚至發布捐血通知等動作出現時,給人俄烏戰爭前夕畫有「Z」字敵我識別符號的戰車奔赴前線的既視感。

新華社在裴洛西抵台後發布的共軍軍演範圍,六個不等四邊形正好圍住台灣。與96年發布的軍演位置相比,這次的範圍更接近台灣本島,也終於納入台灣東部與東南部海域。更值得注意的是,新發布的六個軍演範圍,台灣東北方兩個與西南方一個區域正好涵蓋95、96年飛彈危機東風-15飛彈的數個彈著點。這相隔20餘年的呼應又在共軍東部戰區官方微信公眾號表示要在台灣島周邊進行一系列包括海空演訓、遠程火力實彈射擊的「聯合軍事行動」時變得更真實,讓人猜測是否未來幾天軍演就是96年飛彈危機的重演?只是現在的中國大陸,早已不是二十餘年前那個落後、過時、土鱉的中國大陸。

20220803-中國解放軍將於台灣周圍進行軍演,其中基隆外海演訓區域「擦」到我國領海。(取自新華社)
中國解放軍將於台灣周圍進行軍演,其中基隆外海演訓區域「擦」到我國領海。(取自新華社)

筆者曾提倡台海和平穩定要從台北開始維繫,台北在美中台畸形三角內僅存的彈性空間中要謹守耐心與定性,莫妄自挑釁、攻擊。然而美中對抗大環境下台北終究身不由己。共軍軍演時間訂在裴洛西離台後,可以說這是中國大陸的怯懦,也可以說是台北的悲哀,訪台的緊張局勢依然是台北買單,而美國還陷在戰略清晰與模糊的辯論。第四次台海危機是美國製造。

對於96年台海危機後出生的那一批新鮮人們,這或是他們能感知到台海最接近戰爭的時刻。不知民調中這些18、19歲願意上戰場,卻不願意服兵役的年輕人,經過這次危機是更願意打仗,還是更容易退縮?當年台海危機政府有18套因應劇本,更有被收買而透漏空包彈的共軍將領,今天的海峽局勢我們又做好什麼準備?四個月兵役與一發紅隼換一台坦克的天真幻想真是面對戰爭的最好姿態?

我們還是可以沉溺在中國大陸就是紙老虎的想像泡泡,讓網民坐鎮叫囂戰爭,描繪打仗的憧憬與民主自由擊敗萬惡獨裁的美好結局。只是在我們嘲笑紙老虎的同時,又怎麼回頭看身為病貓的自己?在一個全台灣像看世界盃決賽般看飛機降落的夜晚,慶幸沒有出現真實的戰爭,可又有多少人體驗到戰爭的真實?又多少人會因為體驗到這真實而願意改革現有弊病,為潛在軍事衝突做足準備?

軍演、部署都是一時,更重要的是觀察今後戰略態勢是否有出現新的常態化、長期化的狀況。就像共軍擾台一樣,長期化後你不再特別注意它的存在,成為不可逆的狀況。共軍未來是否會在新發布的六個區域常態化軍事演訓?慢慢切香腸增加演訓規模或擾台能量?相關動作需持續觀察。也希望這次危機能給台灣人足夠震懾與思考,讓備戰意識、戰爭準備成為另一個危機下的不可逆。

*作者為軍事評論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