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觀點: 輸中漁產品受阻,台灣做對了嗎?

2022-07-31 06:50

? 人氣

傳統市場,魚販,海鮮,海產。(資料照,顏麟宇攝)

傳統市場,魚販,海鮮,海產。(資料照,顏麟宇攝)

對於數億人來說,水產是他們生計、文化以及糧食和營養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隨著人口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對水產品需求日益增長,刺激了貿易的快速發展(2020年漁產品出口量達6000萬公噸,貿易額約為 1510 億美元)。隨著收入增加、城市化推進、收穫後做法改善以及膳食趨勢變化,預計到 2030 年全球水產品消費總量將成長15%,達到每年每人平均消費21.4 公斤,水產品對保障21世紀糧食安全和營養做出了日益重要的貢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大陸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漁業生產國(占總產量的35%)也是全球第三大水產品進口國,已成為外國水產品出口的重要目標市場。然而自發生COVID-19大流行,中國大陸面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壓力,積極清零並對進口冷鏈產品,實施更爲嚴格的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檢測及消毒,意在鞏固來之不易的抗疫成果,不免阻礙了中國大陸與厄瓜多爾、印度、越南和挪威等主要水產供應國之間的貿易,導致水產品的總進口量下降,不僅國內出現將進口冷鏈食品的標籤篡改為國產標籤,以逃避進口冷鏈監管案例,也引發了國際間的貿易爭端(WTO、世界衛生組織、美國FDA、CDC等機構認為,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並不會透過食物或食物鏈如食品包裝、食品加工或運送傳播,且尚未發現係通過觸摸食品、食品包裝或購物袋而感染 COVID-19的病例,加拿大、印度、美國、澳大利亞等多國、認為中國作法屬非關稅障礙應停止)。

對此中國官方強調此舉係為了嚴格防範疫情輸入風險,切實保護大陸民眾健康安全,遭檢出呈陽性,也反映出相關企業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實不到位,並在限制期滿或重新檢測評估後,中方恢復了臨時限制企業的出口資格,非採取廣泛的禁止措施,來確保該措施對貿易的最低影響,非出於保護本國產業的目的,何況根據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條文規定,各國是可以採取保護人類、動物或植物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限制性措施。在透過強化源頭管控,加強與出口國家或地區主管部門的溝通磋商,督促輸中食品企業落實安全防護責任,嚴格監督口岸環節預防性消毒工作,嚴格實施封閉管理等管控下,近期進口冷鏈食品檢出陽性的數量已大幅下降,將會適當調整抽檢比例和數量,將有助於緩和外界批評聲浪。

20220620-台灣民意基金會對於中共禁止台灣石斑魚進口的台灣民意反應進行民調。(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
台灣民意基金會對於中共禁止台灣石斑魚進口的台灣民意反應進行民調。(資料照,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

台灣官員制式回應

台灣官員在石斑魚(養殖石斑以活魚運輸為主)、白帶魚、冷凍竹筴魚及芒果接連遭到中國港澳、因禁藥及病毒等食安問題暫停通關申報後,無視台灣養殖石斑魚長期存在的產業亂象(非法魚塭、借牌、借單、造假、採樣不到位、藥物不當殘留、監管落於形式、罰則過於寬鬆、產銷履歷未發揮功能、與國際接軌掉鏈等等),以及冷凍包裝運送等過程可能遭新病毒汙染的可能性,何況超過25個國家受到冷鏈食品檢出陽性的影響,沒有針對性。而官員制式回應這些都是中國的政治打壓,企圖「以農逼政」,欺負台灣農漁民,不排除向WTO申訴並鼓動國人愛國情緒,反模糊了出口業者更需要實施自主嚴格控制衛生和消毒,尤其是裝卸階段,來避免產品遭病毒汙染致出口受阻的責任。

石斑魚等遭禁事件,更暴露出多年來蔡政府雖高唱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還高調成立號稱農漁產品外銷國家隊的台農發,卻未能發揮功效,迄今仍高度依賴單一(中國)市場,無力分散風險的窘境,去年一整年台灣冷凍石斑魚外銷到美國只有35公噸,紐西蘭6公噸,日本只2公噸今年上半年台灣冷凍石斑魚外銷到美國只有16公噸,紐西蘭7公噸,加拿大1公噸,日本及新加坡0公噸,主要原因包括:缺乏整體行銷規劃,產品品質常遭詬病,病蟲害附生,價格不具競爭力,不為消費大眾所喜,未與國際認證接軌,找了不會賣的機構等等,又未制定相關的避險機制,讓農漁產品出口充滿變數。台灣政府硬槓到底的作法,恐堵死台灣農漁業的出路,應優先解決農漁業在生產、治理、投資(透過藍色債券來獎勵,有利環境效益和生態系統服務的藍色投資)、創新和外銷等方面遭遇的根本障礙。

國外多元應對方案

同樣面對外銷漁產品受阻於中國實施冷鏈病毒核酸檢測,各國所採取的應對措施,大體上係以農漁民生計及產業發展為主要考量,儘管關切,抗議也積極與中國大陸協商,畢竟外交目的是為所有可能影響人民福祉和就業問題,尋求務實的解決辦法,並加強自家對出口產品的衛生安全管控,來穩住中國市場的份額外,還有計畫的透過產品差異化、市場區隔化、消費者偏好等,替這些受影響的漁產品找尋其他出路(非透過出口補貼或是放煙火式行銷),明顯有別於台灣政府的作為,誰真正在乎農漁民,台灣民眾可自行判定。

台灣漁業最大問題在於,政府長期忽視漁業的重要性,屢屢指派不具漁業專業和經歷,欠缺解決問題能力(包括確認問題,分析問題,制訂方案及落實方案)的人,來擔任漁業最高主管部門首長,除了處理公文、體承上意、做做宣傳外,如何奢求為台灣漁業,訂定具前瞻性的永續漁業發展策略並予以落實。

中國海關總署今(23)日宣布,從台灣進口的竹莢魚包裝驗出COVID-19病毒,暫停該廠商申報一週。(圖/取自中國海關總署官網)
中國海關總署宣布,從台灣進口的竹莢魚包裝驗出COVID-19病毒,暫停該廠商申報一週。(資料照,取自中國海關總署官網)

他山之石

謹以厄瓜多、越南、印度和挪威等重要漁產品生產及外銷國家,在面對和台灣同樣遭遇時,卻有不同的思維和做法為例,台灣政府若真的以蒼生為念,應該可以從中得到啟發,化危機為轉機。

厄瓜多是南美最重要的養蝦國家,透過技術變革,大幅提高白蝦的產量,2021年產量超過 100 萬公噸(台灣養殖白蝦年產量僅8057公噸),出口量達84.2 萬公噸,產值超過50億美元,中國更是厄國白蝦第一大出口目的地,為此雙方簽署「對蝦水產養殖生物安全合作協議」,不僅提升厄國白蝦養殖技術,還對穩定厄就業起到積極作用,2017年12月,中方將厄對蝦的進口關稅從5%降至2%,有利厄國白蝦輸中。唯,自2020年7月厄瓜多出口中國的白蝦,因被檢出病毒而面臨困難,除積極與中方溝通,加強全鏈條食品安全監管厄瓜多爾並承諾將遵守所有要求,保證健康的產品,為中國消費者提供最好品質的厄瓜多產品外,為尋找替代市場,厄瓜多政府乃計劃投資加工和生產適合美國和歐盟市場口味的蝦產品,2021年厄瓜多爾白蝦對美國和歐盟的出口分別達到18.4萬噸和19萬噸,比2020年分別成長54%和24%,對這兩個市場的出口額首次突破10億美元。

厄瓜多白蝦在美國和歐盟市場比亞洲競爭對手更具優勢,原因在於其地理位置接近,物流成本更低,且專注品質和安全。厄瓜多將繼續專注於生產加工增值產品和去殼蝦,來增進對美國及歐盟兩個市場的出口;但並未放棄中國市場,兩國政府仍積極溝通協調,目前已逐漸恢復。厄國除主要市場外,對俄羅斯、韓國和泰國的蝦出口銷售也出現了可觀的成長。南美對蝦聯盟(SSA)結合美國蝦農針對美國政府打算取消對從中國進口的蝦徵收25%關稅的作法,表示了反對意見。也是一種競爭策略的展現。

挪威是世界上最大的養殖鮭魚生產國,也是挪威最主要的海產品出口,以重視從捕撈或收穫到加工和運輸的可持續性和產品管理的透明度聞名,尤其挪威養殖鮭魚未發現任何抗生素、藥物或非法物質殘留物。2020年六月,在北京新發地市場攤位上的進口冷凍鮭魚及其包裝材料,被檢測到新型冠狀病毒時,中國停止進口鮭魚。

受到新冠狀病毒的影響,挪威鮭魚在中國市場遇到了巨大的挑戰,據估計該國冷凍鮭魚的進口總量減少了約 50%。儘管如此,由於中國市場利潤豐厚,貿易商對未來仍充滿信心,有業者認為中國消費者現在更加重視產品的質量、可追溯性和可持續性,這意味著挪威海產品在亞洲市場的機會更多,反加大投資及宣傳力度(包括虛擬市場,在線銷售,個人消費及建立可追溯系統等)來重建消費者的信心,也積極拓展煙燻鮭魚和預包裝鮭魚等加工產品的行銷。如今挪威出口到中國大陸的鮭魚數量已逐漸恢復,成功化危機為轉機。

越南是全球重要的對蝦及巴沙魚出口國,在遭中國驗出含COVID-19病毒汙染後,有計畫的透過多項自由貿易協定(如CPTPP、RCEP、EVFTA UKVFTA和VJEPA)來開拓其他市場,並在加拿大、歐盟等市場取得相當傲人的成績。隨著 CPTPP 簽訂,越南對加拿大的海鮮出口繼續大幅增加,越南已是加拿大第四大海產品供應國,其中冷凍蝦是越南向加拿大出口的主要海產品,佔該市場出口總額的64.3%。開發成功關鍵在於:加拿大的平均海鮮消費量為 9.14 公斤/人/年,是越南海產品出口的潛在市場;越南大部分海產品在加拿大享受0%進口稅待遇;加拿大在冷水蝦供應減少的情況下,大量消費了來自東南亞國家的溫水蝦;加拿大每年都有大量批亞裔移民,他們非常喜歡海鮮;截至2022年5月中旬,越南對加拿大蝦出口額已達1億美元。

近年來越南蝦出口策略為維持美國、日本和歐盟的主要市場,同時重視中國、韓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等潛在市場。越南對蝦2021年的亮點是全年在美國市場保持良好成長,出口額超過10億美元,比2020年增長20%。鑑於印度和厄瓜多爾在美國市場主要銷售各種類型的鮮蝦,為做出區隔,越南在美國市場將重點放在,蝦類深加工產品或免徵反傾銷稅的蝦類產品(如蝦粉、炸蝦等)越南優勢在於市場多元化和適應需求的靈活性。例如當市場需求發生變化時,企業也會改變定位,專注於高消費市場,而不是僅僅出口到傳統市場,與台灣截然不同。2021年越南蝦對日本的出口反比 2020 年下降6%,原因在於COVID-19 肆虐導致該國經濟成長放緩,日本民眾減少對海鮮的需求,加以越南出口到日本的蝦仍需100%檢驗所致。 

在魚類出口方面,由於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使得白鮭,鱈魚等在歐洲市場已經缺貨,越南巴沙魚作為物美價廉的優質替代產品,正好借機填補國際白肉魚消費市場缺口,造成對英國和西班牙的出口額,分別成長了六倍和三倍,法國、荷蘭、德國和比利時的出口額也成長了45-90%,預計2022年全年越南出口巴沙魚金額可達26億美元,為確保商譽政府規定所有出口的茶魚(tra)和巴沙(basa)魚加工產品、都必須在包裝上使用basa fish商標。另,加拿大也是越南鮪魚出口的亮點,也是 CPTPP 區塊中最大的冷凍鮪魚進口國,2022年第一季度出口額達到1400萬美元,比2021年同期增長70%。越南水產品出口到加拿大除享受0%最惠國稅率外,沒有出口配額限制,進口到加拿大的產品很容易進入美國市場。

2022年5月,印度加爾各答市場裡的魚販。(美聯社)
2022年5月,印度加爾各答市場裡的魚販。(資料照,美聯社)

印度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對蝦外銷國,主要輸往美國及中國。2020年11月起印度輸中對蝦的外包裝遭檢出 Covid-19 病毒,遭暫停進口,導致對中國的蝦出口數量下降了 34%,美元收入下降了 32%。對此,印度政府除向中方表達抗議,稱這些指控沒有“科學依據”,且中方也沒有透露調查結果相關細節,並在世貿組織衛生和植物檢疫措施委員會,質疑該措施與修訂後的 WHO/FAO 指南的一致性以及中國對印度蝦進口設置新壁壘(除印度外,美國、加拿大和澳洲也曾向世界貿易組織提出過此事)。

為創造對印度海鮮的額外需求,印度相關機構發起了多項活動,例如透過社交媒體發布短視訊、電視廣告和在線推廣活動等,以推廣印度海鮮品牌;水產養殖專家則敦促養蝦戶,不要進行恐慌性收穫,以避免蝦類的價格暴跌。如果情況需要可以與加工廠聯繫,將池蝦經加工後可以儲存幾個月,以遏制國際蝦類價格下跌。印度蝦相較於厄瓜多爾,擁有更成熟的附加值產品。儘管印度蝦曾遭美國徵收雙倍反傾銷稅(7.15%),未來幾年,印度仍然需要專注美國市場,積極滿足美國市場對大型蝦(26-30蝦/kg)和易於加工的需求增加。

歐盟市場 (EU) 為印度蝦的第三大市場,過去的份額有所下降,原因在於想外銷到歐盟,印度政府需要制定並獲得歐洲食品安全當局批准的殘留監測計劃 (RMP),該計劃需要詳細說明出口國的主管部門,如何確保出口到歐洲的水產養殖產品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違禁物質(如抗生素),來確保這些產品是安全的,出口商和加工廠商也必須遵守歐盟官方要求的質量保證和認證程序。而前幾年印度蝦外銷到歐盟的貨櫃因存在抗生素而被拒收,問題一直未能解決,目前印度政府正在對出口到歐洲的白蝦貨櫃進行100%的檢查率。

值得一提的是,歐盟要求進口廠商建立系統來識別產品的直接供應商和買家,當1批進口對蝦中,混合來自不同供應商的產品時,必須清楚顯示不同的供應商。在任何情況,都需要能夠識別產品,以便將原材料追溯到收穫階段,執行得越精確,出現問題時需要召回的產品就越少。而台灣石斑魚輸中確實存在混貨及借牌等問題,可以借鏡歐盟做法,而不是一味否認。

結語

中國大陸市場具有諸多優勢,讓台灣又愛又恨。面對農漁產品輸中相繼受阻,蔡政府選擇諉過對岸,實施大量補貼,及鼓勵民眾消費,卻不願意選擇勇敢面對問題,務實解決問題,提升競爭力,習慣性的把問題推給對岸,飲鴆止渴,無助僵局化解,只會讓路越走越窄(2022年1-7月台灣出口到中國大陸農漁產品產值較去年同期減少45.4%)。前英國首相邱吉爾曾說「你不面對現實,現實就會面對你」,台灣政府與其猜測下一個可能遭禁的農漁產品,不如主動實施產業全面健檢,找出問題癥結對症下藥,並強化應對危機的能力(如歐盟的“從農場到餐桌”戰略)。畢竟食安和高品質,才是台灣農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作者為農經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