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世界最會喝的啤酒王國:《野生的東歐》選摘(2)

2022-08-05 05:10

? 人氣

布拉格舊城區

布拉格舊城區

捷克小資料

位置:內陸國家,夾在德國、波蘭、斯洛伐克、奧地利中間。

面積:約7萬8000平方公里(台灣的2.2倍)

人口:約1000萬(台灣的0.43倍)

首都:布拉格

主要族群:捷克人

人均國內生產毛額:2萬5732美元(2021年資料)

請問巴黎是哪個國家的首都?你大概會回答「法國」,其實標準答案是「法蘭西共和國」,但誰會那樣說?只有任性的法國人才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現在試試看這題:布拉格是哪個國家的首都?你若想耍任性,答案就是「捷克共和國」,你若想耍酷,那就是「捷基亞」(Czechia)。

幾乎所有國家都有完整名字和簡稱,其中最糟的一個就是美利堅合眾國,真是又臭又長!幸好它有較短的版本,例如U S A、美國(雖然許多拉丁美洲人都反對叫它America)或外國佬之地(Gringoland),其他名字冗長的國家也有較簡短的通稱,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是P R C或中國。然而過去100年來,捷克共和國都無法為自己取一個普及大眾的簡稱。捷克人在1918年建國時將它取名為「捷克斯洛伐克」,結果《國家地理雜誌》嘲諷這個名字「取得很爛,才剛出生就作繭自縛。」

1993年,捷克和斯洛伐克分裂後,政府官僚依然無法為他們的新國家推廣一個簡明扼要的英文名字,他們能想到的只有「捷克共和國」。為何連一個簡稱都掰不出來?這些人顯然都忙著進行其他更重要的活動,例如暢飲他們的傳奇啤酒。

捷克(左)和立陶宛(右)的明信片(八旗文化提供)
捷克(左)和立陶宛(右)的明信片(八旗文化提供)

2016年,他們終於正式登記「捷基亞」為簡稱;諷刺的是,5年後唯一無法接受這個順口名字的國家就是它自己。反對者的論點都很薄弱,瓦茨拉夫.舒利斯塔(Václav Šulista)是這個實用名稱的領銜支持者之一,我問他認為它大約何時會被世人廣泛使用,他說:「全球應該能在2030年前實現,捷克則要等到2040年,而且我還是個極度樂觀的人。」

「捷基亞」是個古老的名字,它在1634年首度出現於拉丁文書冊,直到1841年才被寫成英文。若要了解一個歐洲國家,首先就必須了解它的歷史,所以讓我們跳到「捷基亞」這個字問世的200年前。

捷克人發動戰爭的方式

捷克真是充滿歷史典故,連一扇窗子都有故事可講。1419年,有人從布拉格的新市政廳向正在街上遊行的改革教派丟石頭,群眾暴怒之下衝進市政廳,將法官和十幾名天主教議員扔出窗外。他們就算沒摔死,肯定也被暴民圍毆致死了。這件事被稱為「布拉格拋窗事件」,引發了17年的戰爭,而大約200年後,市民又把另一群天主教徒從另一扇窗子扔出去,掀起一場更大的戰爭。

第2次拋窗事件在1618年登上頭條新聞,當時新教徒正在做他們最擅長的事:抗議。在判決2名天主教的哈布斯堡政府首長違反宗教自由後,新教貴族將他們和書記官不甚光彩地丟出布拉格城堡的高樓窗戶。多數史書沒提到的是,那些天主教徒從三十公尺高處摔到堆滿糞肥的護城河裡,幾乎毫髮無傷,但他們的自尊受到嚴重打擊,憤而向新教徒宣戰。基督徒們在接下來的30年自相殘殺,創下一場名字極無創意的戰爭:30年宗教戰爭(1618至1648年)。最後新教徒輸掉了戰爭,波希米亞人死了4分之1,中歐多數地區都殘破不堪。德國人將在接下來的300年逼捷克乖乖就範,強迫他們學德文,皈依天主教,建造巴洛克式房屋,釀製美味的啤酒。

戰勝的天主教徒建造了華麗的小城區(Malá Strana),他們刻意展現浮誇的巴洛克式建築(尤其是聖尼古拉教堂),因為那正是新教徒最痛恨的事情。城堡區(Hradčany)位於小城上方,布拉格城堡是全世界最大的古堡,面積可以涵蓋七個足球場,附近還有全城最大的斯特拉霍夫(Strahov)修道院圖書館,你會在船艦模型旁邊看到一般修道院看不到的展示品:2支鯨魚陰莖。

布拉格的特別就在於它是二次大戰期間少數未受損的城市之一,因為捷克反抗軍跟納粹協調過:你們可以自由離去,但拜託不要在離開時毀掉任何建築。德國人遵守約定,數日後就將城市拱手讓給紅軍,不過他們還是留了一些傷痕。布拉格曾經有12萬名猶太居民,如今捷克全國只剩4000名猶太人。數世紀來,猶太人的命運總是在繁榮與迫害之間輪替,梵諦岡教廷最先在13世紀下令用圍牆隔離猶太人,因為他們認為猶太人和基督徒不應混在一起;布拉格至今仍擁有歐洲最古老的猶太會堂,它就是在那段時期建造的。隨著時代演進,猶太族群逐漸擴增,但隨後又差點被納粹趕盡殺絕。捷克最著名的作家卡夫卡(Franz Kafka)的3位姐妹都死於大屠殺,納粹原本還計畫在「絕種人類博物館」展示猶太人的遺物。

20220519-捷克小說家卡夫卡(作者辜振豐提供)
捷克小說家卡夫卡也曾受納粹迫害(資料照,辜振豐提供)

比猶太會堂更老的布拉格舊城(Staré Mĕsto)是如此美麗,它會使人熱淚盈眶。舊城廣場的天文鐘每個小時都上演著歷史故事。當你放任自己迷失於盤根錯節的古老巷道,就會在無意間晃到新城(Nové Mĕsto),但其實也沒多新,它是建立於1348年。如今新城廣場底部的聖溫瑟斯拉斯(St. Wencelas)雕像是個熱門的抗議地點,例如一位捷克學生就在此地做出最終的抗議,引火自焚。若要了解原因,我們必須回到1968年的春天。

布拉格之春

1968年4月,捷克斯洛伐克的共產政府嘗試實施一些新政策,類似蘇聯在十17年後推動的開放政策(glasnost)和重組改革(perestroika)。他們釋放政治罪犯、放寬對經濟的高壓介入、廢止審查制度、減少旅遊限制,並鼓勵民主政治。這些都是戈巴契夫在17年之後會做的事,但蘇聯在1968年還無法接受如此激進的改革,莫斯科命令捷克斯洛伐克收回他們的政策。人民稱此事件為「布拉格之春」,因為它象徵「有人性的社會主義」。

1968年布拉格之春受蘇聯軍隊鎮壓而受傷的捷克青年。
1968年布拉格之春受蘇聯軍隊鎮壓而受傷的捷克青年。

布拉格的春天持續到夏天,直到8月二21日,蘇聯坦克帶著20萬名華約大軍進入捷克斯洛伐克。美國派去伊拉克推翻海珊的部隊也沒那麼多人。蘇聯總共驅逐了1萬4000名黨內公職人員,將50萬人開除黨籍,超過30萬人被迫潛逃,他們囚禁了無數反抗人士,將知識分子送去勞改營或街上當清道夫,連總統都被下放至斯洛伐克的林業部門。

華沙公約扼殺了布拉格之春的幾個月後,一名學生以自焚抗議。當火舌逐漸吞食他的肌膚,他踉蹌地走下國家博物館的階梯,終於不支倒下,一座十字型紀念碑標註著他當年倒臥的位置。最悲慘的是他沒有立刻死亡,折騰了4天才過世,他死後那天有20萬人在廣場集體向他致意。

捷克布拉格溫塞斯拉斯廣場的帕拉赫紀念碑(Roger Veringmeier@Wikipedia/ CC BY-SA 4.0)
布拉格溫塞斯拉斯廣場上留著自焚學生帕拉赫的紀念碑(資料照,Roger Veringmeier@Wikipedia/ CC BY-SA 4.0)

該學生自焚後不久,一位名叫戈巴契夫的年輕人拜訪布拉格,看到街頭的反蘇聯塗鴉,遇到拒絕與任何俄羅斯訪客交談的工人。那趟旅程使他頓悟所有東歐人早已知道的事實:共產主義既不公道也無法永續發展。布拉格之春在戈巴契夫的腦海種下改革的種子,將近20年後,他終於掌權,為全東歐引進了布拉格之春。

2021年的布拉格是全世界最美的五個城市之一,全歐洲只有威尼斯和巴黎能在選美競賽中超越它。30年前,剛擺脫鐵幕的布拉格就像一位剛完成千里跋涉的超級名模,在那渾身泥濘的外表下,你還是可以看出底下藏著一個正妹。如今布拉格不但已洗過澡,她也上了妝,穿上炫麗的衣服。觀光客不斷對她灑錢,使她得以重歸當年神聖羅馬帝國和哈布斯堡王朝首都的榮耀。即使是200年來最嚴重的水災也沒有絲毫阻礙重建工程,將近40億的外資依舊灌入布拉格,當我在一場大洪災的2年之後回來,我看不出它有任何損傷,它的美麗依然令我癡迷。這座人口130萬的城市是世界舞台上的寶石,它無縫接軌了九百年的建築風格(羅曼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巴洛克、新藝術、立體主義和現代主義),不但是個極端浪漫的古都,而且每一座建築傑作的背後都有個歷史故事。

《野生的東歐》書封(八旗文化提供)
《野生的東歐》書封(八旗文化提供)

*作者為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高材生的他畢業後不但沒有進華爾街投資銀行工作,反而踏上歐亞大陸進行壯遊,他花了3年的時間遊歷東歐25國永遠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本文選自作者著作《野生的東歐:偏見、歧視與謬誤,毒舌背包客帶你認識書上沒有寫的歐洲》(八旗文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