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偉大的君王,試圖將非暴力置於國家中心:《印度─南亞文化的霸權》選摘(2)

2018-05-28 05:10

? 人氣

如同摩揭陀前代王室,孔雀帝國王室也偏愛非婆羅門的棄世宗教。旃陀羅笈多在耆那教中享有護持盛名,有兩位孔雀帝王是宿命論的支持者,阿育王本人則是佛教徒。羯陵迦戰役(Kalinga)對非戰鬥者造成的無益痛苦,造成阿育王生命中的精神危機,也讓他揚棄孔雀帝國過往驚人擴張成就時所依持的無情統治之術。阿育王選擇政策轉向,提供子民此生與他世福祉的家長式引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一嶄新政策,阿育王稱為自身之正法(Dharma),記錄在帝國各處的石雕銘文中。多數是以當時北印度語言(稱為普拉克里特俗語﹝Prakrits﹞)所寫,但少數在印度河及外圍區域的銘文,是以希臘文及阿拉米(Aramaic)文字刻註,這是當時舊波斯帝國政府使用的文字之一。阿育王銘文告訴我們,他此後揚棄兼併戰爭,並敦促後代子孫效法,直到世界輪迴終結。相對地,他試圖讓鄰國皈依佛法,並宣稱在遣送大使造訪的希臘化諸王中,完成宣揚佛法大業。在現實層面中,阿育王的正法包含沿著官道種植庇蔭之樹、開挖水井,提供人獸休憩之處;種植藥草植物,醫治人獸。他說,不僅在帝國境內,更延伸到南印度、錫蘭與希臘化諸國鄰邦。他推動保護動物生命,在某些地點禁止奉獻動物祭祀,並保護某些物種,免受屠戮;在個人層次, 除了兩隻孔雀與一隻鹿外,他禁止皇家廚房每日殺生,總數高達數萬隻左右。更承諾最終也將把孔雀與鹿排除在皇家菜單之外。姑且不論其承諾所受的限制,阿育王確實在平民之中推廣了素食。在社會關係層面,阿育王的正法包含尊重婆羅門、沙門、父母、朋友與較低階層者, 同時終結派系之間的鬥爭。他明言自己喜愛說服,勝過強迫,但背後仍保留國家武力,警告倔傲的森林部族不要輕舉妄動。

從瞿舍羅、大雄及佛陀的時代以降,透過讓社會自生自滅,棄世宗教助長王權成長。即便將社會視為可用人類意志操控產物的概念,也提供嶄新的、發展較吠陀時代更強大的治國之術基礎。同時身為強大君主與佛教徒的阿育王,再次將國家導向超越性目標,試圖將棄世宗教的原則落實在政策中。不殺生(ahimsa)的原則,雖然源於棄世者迴避因果業報(karma) 的需求,這時便成為慈悲的行動原則,更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成為政治生活的精神引導。這是重大的歷史時刻;一位偉大的君主,試圖將非暴力盡可能置於國家中心。非暴力與國家權力是否得以並行,仍存有疑問;因為國家獨佔並施行權力,創造出內部和平並保護人民免於外力干擾。阿育王試著將非暴力原則同時施行於內部及對外關係。但如我們所見,仍受限制。他的統治正是活生生的實驗:面對國家暴力的本質,以及相對之不殺生原則得以緩和國家暴力的極限。

《印度:南亞文化的霸權》立體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印度:南亞文化的霸權》立體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作者為美國密西根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曾任該大學歷史系主任,南亞和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本文選自作者著作《印度:南亞文化的霸權》(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