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祺專文:蓋棺論定與意見的自由市場

2022-04-21 05:50

? 人氣

絕大部分的史學家不願承認說歷史沒有客觀的真實或是非。更不會有歷史學者說歷史沒有是非真相。因此二十世紀的歷史觀念論以及上面所說的後現代主義學者雖然影響很多人懷疑歷史的客觀性,但是史家還是堅定地拒絕擁抱「歷史真實是不可知的」的極端結論。因此「歷史真相是不是能發現,雖不可知,但是歷史學的努力不可放棄」的說法就成為歷史研究的圭皋。所以胡塞(Edmund Husserl, 1859-1938)就提出「bracketed」(勉強可以翻為「放入括弧」、「存而不論」)的觀念:暫時跳過這個迷惘,繼續忘情摸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因此,對於袁世凱是怎樣一個人這個問題會有種種的爭論,我一點也不為奇,而且相信它會一直持續下去,即使所有的材料都已經用盡,學者還是會有莫衷一是的說法,無法達到「定論」。相同的,對段祺瑞等等其他的人也都是一樣。這就是我對「蓋棺論定」的答案。

這樣的回答一定會讓不少人感到不滿意。但這是當代歷史哲學大概的態度。我希望大家接受歷史學家誠實研究的階段性結果。那麼,什麼是我個人的看法呢?這個必須用比較長的文字來處理。我就留待未來。這裡只簡單綱要式地提出我個人小小的想法:恢復到亞當斯密式的「意見自由市場」(The free market of opinions)觀念,讓各樣的意見自由競爭,最後最受歡迎的看法就可以暫時領其風騷,變成多數人的想法。作為斯密古典自由主義的信徒,我因此反對用國家、黨團或地下組織的力量來脅迫人們接受他們的解釋。換句話說,一個開放的社會裡,各樣的解釋並陳,應該讓人們自由選擇。漢代桓譚(36 BC-35 AD)說:「孔子以四科教士,隨其所喜,譬如市肆,多列雜物,欲置之者並至。」不正就是相同的意思?

歷史的解釋會因時間而改變,但這也沒有關係,時間會處理最後的「定論」。按照黑格爾的看法,定論出現的時候就是歷史結束的時候。我們活在曖昧不明的時代裡,如果對歷史解釋有不同的意見,那麼就讓意見的市場來幫助我們去除不合理、材料考證的不周延的說法,然後根據大部分人的看法來制定政策、規劃改善下一代人的生活。「蓋棺論定」最根本的意義不就是這樣嗎?

《想像「聲辯才博」》立體書封。(商周出版)
想像「聲辯才博」》立體書封。(商周出版)

*作者為史學大師,先後在臺灣大學、交通大學及清華大學擔任講座教授,並曾經擔任北京師範大學客座特聘教授。本文選自作者著作《想像「聲辯才博」:李弘祺談史、論藝、述學集》(商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