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淨零如何成功

2022-04-10 06:10

? 人氣

類似狀況並非無前例可循。過往為輔導促進產業升級、產業創新,政府以諸多租稅優惠作為補貼,但卻形成廠商的補貼依賴,對於產業升級的幫助反倒有限。而在碳費即將施行之際,廠商也多訴求碳費基金應回歸廠商作為減碳補貼。若一再重蹈過去對於應受管制者反獲得資源的覆轍,淨零所創造之成本效益很難樂觀,且有違分配公平之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再生能源如何成功開發

第四,再生能源開發問題。國發會路徑明定2050年的再生能源占比,但眾所皆知,台灣地狹人稠勢必使再生能源開發受到挑戰。相較於過去零散的劃地開發,全盤的國土規劃勢必有其需要。然而,若以開發目標為前提,再進行國土規劃、「減少再生能源設置空間限制」,那很可能形成以舉國之力,拿著淨零轉型的環保大旗,對於偏鄉弱勢居民與環境的土地侵奪。之後僅只能再以環保v.s.環保、環保v.s.人權來自我正當化,壓制反彈聲浪。

但事實上,就如國發會所揭示,電力供需緊張除核電、燃煤的供給緊縮外,最大的壓力還是年增長2%上下的用電需求,這將使整體用電從目前的2.7千億度成長到2050年的4.3-5.7千億度之間。這其中包括廠商的生產擴增與製程電力化。換言之,追根究柢仍是發展與環保、發展與人權之爭。

若「所幸」民間反抗被壓制,規劃之再生能源量或可開出;但一旦反對聲浪極高,再生能源供應勢必下修。亦即,先定再生能源目標再作國土規劃、民間溝通,只可能形成開發風險與淨零的不確定性,同時導致地方權益受損。要避免如此狀況發生,或應扭轉順序,先以民主程序確保在地權益被納入國土規劃,接著再評估短中長期的可能開發量。

路徑指向終點

淨零所帶來的挑戰是,能源供給將政策性地大幅緊縮,但電力需求卻看似仍無限制地增長。國發會路徑值得讚許的是,其更展現了政府對於2050年淨零的決心,並讓改革想像聚焦。

但若真的要讓淨零,以及其所包含的產業轉型、公正轉型價值能夠成功落實,需要更切實地檢視我們自身的能源供給限制,以及透過價格機制有效地引導排碳、用電大戶提升效率甚至退場,並以國家財政支撐民眾(不限於中低收入戶),讓民間不因淨零而受負面衝擊。

相對的,若是仍以產業電力需求為優先,廠商不須負擔高成本,但卻可擁有國家資源補貼;而民眾只可能受價格轉嫁,而無政府資源補助,同時政府再強行極大化開發再生能源,以實現未考量在地居民與環境的開發計畫,這樣的路徑很可能與成功越離越遠。

*作者為共力研究研究員、台大經濟學博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