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死他鄉,食物成了他們的生命印記:《啊!這味道》選摘(1)

2018-05-01 05:10

? 人氣

不僅要吃,還要趕快吃

馬來西亞的三大種族為馬來人、華人與印度人,其中華人有七百四十萬人,約全國的二成三。或許有人會問:身為華人的我們到了海外,還要吃華人食物嗎?我認為馬來西亞可以說是中國華南傳統小吃最後一塊寶地,我不僅建議大家吃,還要趕快吃,理由有三:第一是基於族群生存的危機意識,馬來西亞華人對於傳統飲食保存得比其他華人地區好。在此可以品嚐到其他華人地區所沒有,或者原本有、卻因為時代變遷而消失的食物,就連香港人也會到馬來西亞找香港的老味道,那種感覺就好像時光倒流般奇妙。其次,它也正在面臨改變當中,就像即將傾頹的歷史建築,許多店家因後繼無人、觀光客大舉湧入或人力短缺即將消逝了。第三,華人人口比例在快速降低當中,華人生育率逐年降低、馬來人生育率高於華人,加上外籍移入人口的升高,大馬華人人口比例從六十年前的三成七降至如今的二成三,華人變成馬來西亞的少數民族並非不可能,這或多或少影響當地華人飲食風貌,因此吃一家是一家,吃不到的是想像,吃得到的就成了見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80419-「我對黑醬油印象深刻,許多馬來西亞華人食物可以說是繞著黑醬油而存在,菜色的外觀暗且沉,含糖的黑醬油遇熱易焦,因此翻炒的力道要比其他菜式來得強也來得快,黑醬油不僅左右著烹調方式,也影響著一支族群的飲食文化。」(示意圖,取自flickr)
「我對黑醬油印象深刻,許多馬來西亞華人食物可以說是繞著黑醬油而存在,菜色的外觀暗且沉,含糖的黑醬油遇熱易焦,因此翻炒的力道要比其他菜式來得強也來得快,黑醬油不僅左右著烹調方式,也影響著一支族群的飲食文化。」(示意圖,取自flickr)

書名《啊,這味道》想表達的有兩層意義,其一是我對黑醬油印象深刻,許多馬來西亞華人食物可以說是繞著黑醬油而存在,菜色的外觀暗且沉,含糖的黑醬油遇熱易焦,因此翻炒的力道要比其他菜式來得強也來得快,黑醬油不僅左右著烹調方式,也影響著一支族群的飲食文化。

其二,對華人,尤其是臺灣、中國華南地區(含港澳)、東南亞的華人來說,這陌生中帶有熟悉、熟悉中又帶有陌生的味道很難一語道盡;一如馬來西亞華人的身分──是馬來西亞人但不是馬來人;是華人但不是中國人,很難一語道盡。建國只有六十年的馬來西亞,華人還在其中找尋一個安身立命的歸屬,正如馬來西亞華人菜式──是中菜又不完全是中菜,是馬來西亞菜又不完全是馬來西亞菜,連菜也還在找一個安身立命的歸屬,那種還在模糊當中說不清楚的味道,如此貼近,近到就在唇齒間卻難以自唇齒表述,也就化成一句:「啊,這味道。」

無論如何,這味道是源自於華人、苦力、碼頭,是華工歷史的最好見證,我想可以作為近代大馬華人飲食的代表,沒有他們下南洋,就沒有這些美味且獨特的食物。

*作者為資深美食記者十多年,文章散見「米其林官網臺北」(Michelin Guide-Taipei)、《自由時報》等,擔任多屆臺灣美食展顧問。本文選自新著《啊,這味道:深入馬來西亞市井巷弄,嚐一口有情有味華人小吃》(聯經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